「他用艺术揭露 Google 和 Facebook 的背后垄断运作,关注自由之名包装的权力关系,以及网络云雾下人的生命转变。」

特约撰稿人 郑如水 发自香港

人们走过 Paolo Cirio 摆放在香港知专设计学院的作品。
人们走过 Paolo Cirio 摆放在香港知专设计学院的作品。摄:吴炜豪/端传媒

在香港微波国际新媒体艺术节(Microwave International New Media Arts Festival)的展场,意大利新媒体艺术家 Paolo Cirio 的作品《Street Ghosts》却大抵是最不“高科技”的。

顾名思义,微波国际新媒体艺术节聚焦于将新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新媒体艺术,从1996年起一直锐意展示世界各地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回应科技的最新趋势。今年,其策展主题“若水”,概念源自老子的《道德经》,既表现新媒体艺术的特质,也是科技对观者的无形影响。我们都知道,网络怎样几乎是彻底地改变我们的生活经验,也改变艺术被观看地方式。而 Paolo Cirio 的作品却展现了事情的另一面:将网络介入现实,成为他擅用的艺术形态。

鬼魅,在Google 街景中

《Street Ghosts》是一个由2012年开始创作的系列作品,Cirio 会在展场现场将巨大人型贴满墙壁,人型面目被特地模糊掉,只剩衣服能依稀辨识。这些如定格的鬼魅掠影,均是艺术家在 Google 街景视图(Google’s Street View)上列印下来、再张贴于真实场景的。就是这样,诡异剪影布满墙壁,每位陌生人的身份被隐去。纸牌浅薄,就如网际间瞬间即忘的人脸,浮泛在网络大海之中。互联网无远弗届,但那不能即及的界线,漫不见底,指向不能直视的深渊。

“若你问我面对现实,艺术能做什么?我只有简单的答案:能打开我们的意念与想像。记者是报导社会议题;而艺术家则擅于在社会议题上提出问题,亦能有力地回应这些议题与现象”,Cirio 对我说。他不在什么艺术空间打转,而是走到街上,以行动来回答社会,作品《Street Ghosts》致力于令人们重新“看见”、反思Google监察系统对人们日常生活的介入与干涉。这作品曾在包括2013澳洲悉尼国际会议 ISEA(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onic Art)、美国 Media City Film Festival 等多个地区展出。艺术家的拷问遍及全球各大城市,这次香港国际微波艺术节的策展人 Joel Kwong 亦希望将这个由网络引起的诘问带到香港,在网络如此贴近生活的城市里,思考隐藏其中的各种脉络。

他不在什么艺术空间打转,而是走到街上,以行动来回答社会,作品《Street Ghosts》致力于令人们重新“看见”、反思 Google 监察系统对人们日常生活的介入与干涉。

意大利新媒体艺术家 Paolo Cirio 常以摄影和3D打印技术作媒界进行创作。
意大利新媒体艺术家 Paolo Cirio 常以摄影和3D打印技术作媒界进行创作。摄:吴炜豪/端传媒

知名国际黑客艺术家

生于意大利的 Paolo Cirio,五年前迁到纽约。但早于就读意大利都灵大学主修戏剧、艺术与音乐研究时,他已开始关注科技引发的现象。其时创作了《Post Brands》(2004),是在公共空间里非法贴上指向垄断社会的大型机构标记;毕业时亦创作了《Google Will Eat Itself (GWEI) 》(2005),以虚假网站刊登 Google 广告,再将从中所获利润购买 Google 的股份,股票的获利亦归于大众。他试图以实际的网络循环操作,揭示 Google 背后的垄断运作。

将网络或社交平台上的人形肖像放大,跨越真实与虚构的边界,这种模糊性正好回态网络的巨大空无。

而他与另一国际知名黑客艺术家 Alessandro Ludovico 联合创作的《骇进垄断三部曲》(Hacking Monopolism Trilogy)也于去年首次在中国展出。骇进垄断三部曲是艺术家针对网络三大巨头:Google,Amazon及Facebook展开的“黑客计划“。Paolo Cirio洞悉网络巨头的安全漏洞,重演他们的垄断谋利行为,并构成表演。三部曲包括Google Will Eat Itself,Amazon Noir及Face to Facebook,将迷样的网络利益瓜葛均逐一揭示。例如Face to Facebook盗取Facebook用户的肖像,转作另一交友平台(lovely-faces. com),让陌生者之间可超越Facebook的规条来交友。Amazon Noir则更直接地盗取Amazon所有电子书,破除版权规限,将其统一为PDF免费发放。艺术家更将过程中的图表,媒体报导录像与巨头发出的警告公函化为作品。

从2005年毕业至今,Paolo Cirio 的艺术形式愈见精锐,除了以模拟重演的方式,勾勒网络的垄断关系;近年更有不少作品采用简洁的形式,将网络或社交平台上的人形肖像放大,跨越真实与虚构的边界,这种模糊性正好回态网络的巨大空无。2014年他更获得奥得利电子艺术节(Prix Ars Electronica)的 Golden Nica 大奖。

拨开网络的云雾,他关注的是以自由之名包装的权力关系,以及人的生命如何转变。网络时代里,公共与私人的界限不断移动,也变得模糊。但网络是否就能无穷的权利与界限来暴露我们的隐私?我们能如何界定公共与私人的利益?

采访那天在大会堂的展览内,Paolo Cirio 如常捧着电脑,弯着背,目光凝视。拨开网络的云雾,他关注的是以自由之名包装的权力关系,以及人的生命如何转变。“香港是一个很高科技的城市,随处可见行人拿着智能电话;我在这里开办的工作坊里的学生都懂得擅用网络。所以我的作品来到这里展出更别具意义。网络牵引出的问题是普世的,尤其是在大城市里,我希望能将隐藏与被忽略的问题显现出来。”第一次来港的他对我说着。

走在香港,随地无形的 WIFI 结成隐密的网络,如蜘蛛网般悄悄在城市的上空长成,我们都无处遁逸。跟 Paolo Cirio 谈起这个城市密集的网络系统,个人被迫生活于其中,他说到:“网络时代里,公共与私人的界限不断移动,也变得模糊。但网络是否就能无穷的权利与界限来暴露我们的隐私?我们能如何界定公共与私人的利益?我重新挪用及整合(re-contextualize)的不止是 Google 的数据信息,更是公共与私人的矛盾。在这场形同战争的矛盾里,我希望展现更的是监控(surveillance)的议题。”

意大利新媒体艺术家 Paolo Cirio 的作品《Street Ghosts》。
意大利新媒体艺术家 Paolo Cirio 的作品《Street Ghosts》。受访者提供

在香港的脉络里想像 Paolo Cirio

眼下的网络时代,线上虚拟世界资讯泛滥,我们随意在网络上搜索不同的关键词,也能获取大量讯息。但在如茫茫大海的讯息当中,我们的身份也了无边际,隐私悄悄地泄露,被不知名的人士窥看。《Street Ghosts》欲探问的,也正正于此。Paolo Cirio 发表《Street Ghosts》时写到:

“我将 Google 收集的数据与讯息化作艺术创作的材料。公众可随意在 Google 上获取个人的图片,而图片均没有得到个人的许可而拍下的。因此我将行为扭转:我将个人的图片张贴在公共墙壁上,而没有获取 Google 的同意。由此我突出媒介的可行性,以及作为艺术材料来撼动社会。”

如果重新在香港的脉络里想像 Paolo Cirio 的创作手法,我们大概会将高登的“起底”、所有被放在网上的偷拍片段都能化作艺术的思考,介入社会结构里。他说到:“我们的个人生活都在不知不觉间被揭露在网络的公共场域里。我们的隐私能怎样受保护?网络侵犯个人私隐是长期的问题,但大众总各家自扫门前雪,当问题不涉及个人层面便不会予以重视。故此我希望《Street Ghosts》能引来公众的关注。”

他在前文提到的工作坊是除了展示在展厅里里的《Street Ghosts》巨大人型与记述创作的纪录片,还将作品搬到香港街头,与香港中学生与大专生在香港知专设计学院共同创作香港版本的《Street Ghosts》。工作坊当天,天晴不定,Paolo Cirio 教导学生们创作的方法,如何将线上的信息影像,变成介入现实空间的素材。学生们一一将 Google’s Street View 上显示的香港街道上的行人以彩色打印印刷,剪裁后以浆糊贴在原来位置。

吊诡的是,香港的公共空间都不允许张贴任何物件,因此他们只能在事先申请的空间内创作——这事实上有违 Paolo Cirio 的创作常态。生活在纽约的他,一直以宛若涂鸦的方式创作,在街道上打游击也是作品的本义。“我每一次张贴这些巨大人型,也要待街上没有警察巡逻时进行。不过随时日过去,现在竟然也熟习了这种方式。”他随性地笑说。

 Paolo Cirio 与香港知专设计学院学生讨论他的作品。
Paolo Cirio 与香港知专设计学院学生讨论他的作品。摄:吴炜豪/端传媒

网络能带来民主?

网络比真实更真实!网络上的图片可能会永久流传!网络终究不能与现实脱勾,我们迷信网络是自由平等的世界,Paolo Cirio 却刻意撕破幻象。

Paolo Cirio 的艺术创作倚仗电脑,他在展览场内亦随时随地捧着手提电脑,专注地凝视着虚拟世界。他亦擅用社交媒介,以切身经验来创作。问他网络与真实的关系,他答到:“网络比真实更真实!一张网络上的图片能说明的比真实的图片更多--而且别忘了网络上的图片可能会永久流传。”

网络终究不能与现实脱勾,我们迷信网络是自由平等的世界,Paolo Cirio 却刻意撕破幻象。2010年 Paolo Cirio 创作了《P2P Gift Credit Card - Gift Finance》,以创新的互动体制发行虚拟的信用卡及模拟金钱,信用卡没有利息,普罗大众也可随意申请;没有门槛,借以重新构筑网络(虚拟)金融体系,重新分配资产。他说:“对我而言,我感兴趣的是网络对社会造成的巨大转变。包括经济、政治,以至个人生活与情感等等,其型态都因互联网而改变及被重塑。我的作品总是在点出其中的变化。”

“艺术家与黑客所做的有相同之处。但我们不止是破坏系统,也在建构一套新的体系与观点。我一直以来的艺术创作,也希望能揭露大型公司在网络里的权力关系,好像 Facebook 及 Google 等。而这些权力关系又如何导致更多国际间的纷争与歧见,也是我希望探索的问题。”

网络形塑了足下的世界体系与结构,同时亦牵引出新形态下的罪案,好像黑客(Hacker)也变得普遍。我笑指,新媒体艺术家都仿如“艺术黑客”,入侵网络的既定秩序,亦将幽微隐密的权力关系,逐一揭示。“的确是,”Paolo Cirio 说到,“艺术家与黑客所做的有相同之处。但我们不止是破坏系统,也在建构一套新的体系与观点。好像我一直以来的艺术创作,也希望能揭露大型公司在网络里的权力关系,好像 Facebook 及 Google 等。而这些权力关系又如何导致更多国际间的纷争与歧见,也是我希望探索的问题。”

Paolo Cirio 擅于勾勒深埋于网络的曲折纹理,并将之折断,还原权力的全貌。我与 Paolo Cirio 谈到香港的“网络廿三条”,他认为政府对网络的操控,是全球的趋势,无法规避。二十世纪初,我们以为网络是最自由的园地,它却成为权力机关更便利的手段,在生活各个细节上进行监控,无孔不入。最后问他,你对网络还抱持乐观之态吗?他说到:

——“是的。网络有带来民主的潜质,能组织及聚合更大的群体。但同时我认为网络能带来的自由应是有所限的,例如在公共与私人的界线上应有更具体的分野;而权力机关在网络上对个人的操控亦应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