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纪念二二八的座谈会,不仅非多数媒体所言的“高调”,反而是规格最低的一次。」

陶小仁

台湾二二八国家纪念馆内。
台湾二二八国家纪念馆内。摄:张国耀/端传媒

逢五逢十的政治节日,都是考验姿态与辞令的时刻。在二二八纪念日几乎已内化为台湾社会自身“转型正义”的一环时,大陆国台办却突然发声称,要举行一系列活动纪念二二八70周年,瞬间引来舆论猜测:不少媒体纷纷断言中共今年要高调纪念二二八,更有不少学者指出中共是在建构自己对二二八的历史解释,从而抢夺舆论话语权。

然而结果,却并非如人所期待般高调。大陆中央层级有关二二八的纪念,目前只局限于2月23日“台盟”(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召开的座谈会,而与会者,全然不见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成员,也没有部门领导,仅是统战部“有关同志出席”。

比较以往的纪念活动,1977年二二八30周年时,当时的中共党内二号人物,中央副主席叶剑英也亲自出席;1987年40周年,由台盟举行座谈会,但中共却派出政治局委员胡启立参加;1997年50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出席;2007年60周年座谈会,则由两个民主党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以及中共统战部、国台办共同主办,中共统战部长刘延东亦有参加。

甚至可以说,今年的座谈会,不仅非多数媒体所言的“高调”,反而是规格最低的一次。此外,在二二八论述上,也基本没有新措辞出现,“抢占话语权”之说似乎也难以成立。

那么,中共纪念二二八,究竟有怎样的规律,又该如何考量与权衡呢?

统与战:历史纪念的平衡术

二二八事件,对解严后的国民党来说,自然是需要放低姿态的负资产,也几乎成为其台湾统治的原罪;而对民进党来说,提取二二八的政治资源,与其对抗威权的“美丽岛”背景交融并进,一直是获取民众支持的正面财富。

但中共介入二二八,却需要多面向的综合考量。

大陆民众鲜有人知道二二八,但中共从未忽视纪念二二八的统战意义。台湾政党轮替之前,中共始终将二二八视作否定两蒋与国民党政权合法性的舆论武器,极力突出二二八的革命性;而当岛内独立诉求渐强、乃至民进党赢得选举之后,中共自二二八50周年纪念日起,也迅速“正本清源”,转而强调“爱国性”,否定二二八与台湾独立的任何关联。

更微妙的变化,源于2005年国共和谈。自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后,国共关系迅速升温,中共在处理二二八的问题上开始谨慎。尤其是2007年60周年纪念时,距台湾的总统大选仅有一年时间,中共此时挖掘国民党负资产,无异于为民进党助选。于是,7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共首次未派政治局委员参加,但却邀请与国民党关系密切的大陆民主党派“民革”(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8年成立,主要为国民党左派),体谅之意不言自明。

与此同时,面对民进党在二二八议题上的强势,中共却不能不有所行动。因此,尽管规格时有不同,但自1997年以来,中共在连续三个十周年纪念日,都针对李登辉与民进党,使二二八成为炮轰“台独”的窗口。

二二八作为台湾反抗威权和台湾民主运动的肇始,中共在宣传时是否会影响到民众对其自身政权的怀疑?这似乎有些多虑。中共面对二二八,始终是收割统战果实的外来者,几乎没有历史包袱。“民主”在中共的政治话语中,从不是敏感词,二二八的抗争,针对的乃是蒋介石时代的国民党政权,这恰好符合中共“民主主义革命”和“解放”叙事,更何况这期间还有台湾共产党(其领导者后来亦加入中共)的身影。当然,从历次大陆举办的纪念活动来看,台湾的民主化丝毫不被提及,自然是中共刻意规避。但对二二八阐释的本身很难掺杂内政因素,终究是以国、民两党的政局现实为基准。

边缘化台湾:冷对抗的新战略

2016年民进党执政,几乎在所有预言家的意料之中。中共当然从未停止对台湾政治局势的判断,但从李登辉到陈水扁,中共对突然民主化的台湾不仅无法理解,也开始难以预测。2000年国民党的分裂,令民进党突然执政;2004年,民进党又以微弱优势连任四年。两岸的官方交流还未正式打开,便几近终止。但就在同时,李登辉遭国民党清算,连战转向新的大陆政策,让中共又收获了在野国民党的破冰之旅,到马英九赢回政权,最终有了一段确定的合作时期。

此次蔡英文执政,尽管令中共感到无奈,但基本与选前民调相差无多。于是,自2016年开始,大陆有准备地展开一系列动作回应民进党,包括大幅限制来台旅游和贸易往来等。然而,蔡英文就职后,一系列政策都未见有明显挑衅动作,甚至还有限度地承认九二会谈。一年来,无论是总统府还是陆委会的发言,每每也都措辞谨慎。中共的隔空喊话,也鲜有成效,两岸的冷对抗局面基本形成。

在“习马会”成为两岸关系的高潮之后,中共在对台议题上的态度,明显趋向冷中带硬:接待台湾政治人物规格降低、APEC峰会对宋楚瑜置之不理、单方面挖台湾“邦交国”墙角等等。而今次的二二八纪念,可以说是又一例证。中共不仅没有在2月28日当天举办活动,细看23日举办的座谈会通稿,除台盟主席参加外,中共党内甚至连一个具名的领导都没有,可谓历次规格最低。

今后的新常态或许是:二二八将成为中共历史叙述中的“地方起义”,涉台交流事务普遍降格处理,对台湾寻求国际空间的诉求将持续打压。事实上,这种“刻意矮化”正在逐渐成为中共对台的新策略。

伴随着中国大陆政经力量的强大,中共领导人对外政策转向积极,不仅积极输出资本,划定外交势力范围,对主权领土等问题也愈发强硬。对香港,林郑月娥挟较低民望,却获小圈子选举委员会最多提名,一个更加强硬的特首呼之欲出;对韩国,中国官媒对为韩国政府置地部署萨德的乐天集团口诛笔伐,抵制风潮再次兴起。在此背景下,中共能够倾听台湾民意、寻求共识和可能性会越来越低。当中共对经贸合作也再无兴趣之时,其眼中可能就只剩下统与独的非黑即白选项,不会再为搁置争议预留空间。

同样的逻辑也可以在二二八的纪念上看出端倪。国台办提前大分贝预告纪念二二八,当然要向民进党显示姿态;但最终在官方执行层面轻轻放下,又意在降低二二八在整个“中国”历史下的地位。打哑谜般的高低交错,在中共看来却是与民进党博弈的巧妙选择。

但是,这种选择并非没有代价。未经民意考验的中共,既无法理解台湾在民主化转型后对威权的恐惧、对自由的珍视,也无法理解民主社会的选举并非在选统一或选独立。统战政策尚难赢得多数台湾人信任,年轻世代则更不会被强硬说服。如果两岸冷对抗持续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今后赎回台湾人对对岸的认同与善意,代价将更为沉重。毕竟一场军演,一排空壳飞弹,就可以将两岸合作的利好一笔勾销。

(陶小仁,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