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翻开深度报导背后的珠帘,让你们知道我们多一点。」

小端

过去一个月的危机,让我们开始回顾自己之前产品的投入,同时也参考了些同业制作的优秀报导所需成本。

我们发现,好的深度报导作品、多媒体作品常为人传颂,但读者在看一篇深度文章、玩一个有趣网页、看一段影片时,通常难以意识到它背后的投入。

报导方式越来越多样的今天,你可以用尽花样,处理素材:你可以做花哨的网页、放一部拍照的无人机,甚至可以写一首歌。这些尝试汇成了越来越多彩的网络世界,但成本就那么多,读者的注意力总共就那么多。这是端面临的现状,更是整个行业面临的现状。

我们觉得这个改变和其他新闻一样值得被讲述。今天,我们希望通过陈述以下的新闻背后的故事,提出这个直接的问题,绝非怪责读者或者市场,而是和以前的所有报导一样,指出些可能在你眼角外,被你忽略的东西。

我们也希望在端呈现新面貌之前,了解你们的看法,你们最想看哪种报导?你们对哪一种呈现方式最感兴趣?或是有其他建议和问题,都请你留言给我们,亦可以写信到editor@theinitium.com,谢谢一直支持端传媒的你。

香港葵涌广场专题

图:端传媒设计部

曾带来不少反响的香港葵涌广场专题,用一个网页做出了整栋商场的立体动画,你可点击动画,抵达每一个香港风味的怀旧商店。这个作品,花了小端7位同事大概2个月的时间,制作成本约3万港元。那两个月,走过设计师的座位,都会看到她画著同一张平面图。看著平面图一层一层叠起来,最后呈现在你们眼前的,是最真实的葵涌广场。

《我们会吃光海洋吗?》特制页面

图:端传媒设计部

《我们会吃光海洋吗?》系列,关注远洋渔业保育这一重要问题。作品有跨两岸的跟船访问,在台湾线中,我们的记者面对渔业性别禁忌,女性不上船的传统让她到处碰壁,然后晕吐著在船身拍摄,于鱼屑与机油齐飞的甲板上制作笔记。

阅读作品时,你下滑页面,背景小船会从南极出发穿过印度洋,走整条航线;当时台湾主编感慨,现在新闻奖报名还是纸品为主,即使发在网路,也是纸本思维。像这样的呈现,很倚赖设计师和网页工程师的创意和掌握,而他们的付出,往往没得到合理回应。

《是谁吹散了“香港神话”?》弹幕短片

图:端传媒设计部

当内地记者和香港设计师一齐做个中港题目…...

我们一直尝试能够超越华人地域,给不同地区的读者讲故事,这种期望,让每一个作品的产生都不太容易,因为我们自己首先要学会互相理解。

《谁吹散了香港神话》作品中的影片,是以文字弹幕在香港这20年照片上飘过的形式,体现中港官媒对香港回归至近年描述的改变。这个项目,涉及中港同事的合作,尤以内地记者与香港设计师的合作最为激烈。

那几个礼拜,小端就听著他们一个讲普通话,一个讲广东话,不厌其烦地一次次“争吵”。而最后出街时,他们自己对于这个议题都有了新想法。

以下是我们文字记者的自述:

//一开始选择素材时,我和设计师思路总对不上。比如97回归,我想用江泽民讲话的画面,他想用彭定康离开时,他女儿看著落雨天空流泪的画面,我们争执了很久,他突然说:“这才是我们对回归印象最深的画面。”

一个没参与这个项目的摄影师,忍不住接了句:“是的。”

那时我意识到,貌似逃脱《环球时报》“魔爪”的我,对香港的理解依旧停滞在窠臼里,我依旧在用内地媒体给我的视角看香港。

我们最后决定使用更正式的交接仪式现场画面。每帧画面、每条弹幕都是这样讨论、筛选的,有点累,但我尝试去接香港设计师的channel时,体会到了多元视角的新鲜和丰富。这也是端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吧。//

那样的办公室真的很开心啊。在大家对似乎对倾听越来越失去耐心时,这是一件很难的事,但我们希望能够继续尝试下去。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