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翻开深度报导背后的珠帘,让你们知道我们多一点。」

端传媒

过去三周,端传媒以危机为契机,回顾了自己之前的产品投入,同时也参考了些同业制作的优秀报导所需成本。

我们发现,好的深度报导作品、多媒体作品常为人传颂,但读者在看一篇深度文章、玩一个有趣网页、看一段影片时,通常不会意识到它背后的投入的金钱、人力、时间。

报导方式越来越多样的今天,你可以用尽花样,处理素材:你可以做花哨的网页、放一部拍照的无人机,甚至可以写一首歌。这些尝试汇成了越来越多彩的网络世界,但成本就那么多,读者的注意力总共就那么多。这是端面临的现状,更是整个行业面临的现状。

我们觉得这个改变和其他新闻一样值得被讲述。提出这个直接的问题,绝非怪责读者或者市场,而是和以前的所有报导一样,指出些可能在你眼角外,被你忽略的东西。

我们也希望在端呈现新面貌之前,了解你们的看法,你们最想看哪种报导?你们对哪一种呈现方式最感兴趣?或是有其他建议和问题,都请你留言给我们,亦可以写信到editor@theinitium.com,谢谢一直支持端传媒的你。

核实: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一篇优质的深度报导,到底是如何诞生的?这些受到普遍认可的新闻产品,究竟“贵”在哪里?核实,以真实性确保新闻的生命;采访,遥远的故事同样重要;制作,要把复杂的信息变得可读易消化,样样都需要成本与投入。

图:端传媒设计部
图:端传媒设计部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里,记者需要在各个角落捡拾细节,并在核实后将其拼凑起来,从而尽可能地还原新闻事件的真相。

2016年8月29日,一篇名为《1986,生死漂流》的长篇报导在内地引起热烈反响。稿件刊发后 30 小时内,微信阅读量突破 20 万。

三十年前,来自两个国家的三只漂流队冒着生命危险向长江发起挑战。三十年后的今天,这段历史被时间湮没沉入江底。而本文作者所做的,正是核实细节还原真相,将其从江底打捞起来。

这篇长达 18,136 字的报导,历时 4 个月,耗资超过 3.5 万人民币。从去年 4 月确定选题开始,青年作者杜修琪和陈楚汉花了一个月搜集和整理资料,两个月长途采访,一个月编辑写作、处理图片和纪录片的版权、合同。为了保证真实性,他们多次采访交叉求证,一共采访了 20 多人,采访对象遍布遍布北京、上海、洛阳、石家庄,西宁等等。

为了高度还原故事,两位作者沿着 30 年前美国长江漂流队伍的路线,开车从西宁出发,经德令哈、格尔木到长江源头沱沱河镇,再顺江而下,走曲麻莱、玉树、德格、白玉、巴塘。整个长途旅行耗时两个多月,途中经历了高反、迷路,汽车失控等诸多困难。亲自走一遭,亲身体验许多当年漂流队成员经历的问题,让冷冰冰的叙述一下子有了温度。

“整个采写过程中,我们都围绕着‘真实感’操作。”杜修琪在之后的采写手记中提到,发稿前他们非常紧张,生怕一丝一毫的提炼会损害真实本身的力量。

对两位作者而言,这是一次跨越 3,000 公里的写作,也是一场历时 4 个月的事实求证。

采访:我们要关注遥远却重要的故事

优质的新闻报导,要求具有宽阔的视野。公众需要了解的,不仅是具有在地性的新闻,还有那些离我们相对遥远,却又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事件。譬如,每年有超过 3 万只非洲象因象牙贸易而被猎杀;又譬如,2015年以来,欧洲遭遇了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难民危机,成千上万的难民流离失所。

图:端传媒设计部
图:端传媒设计部

2016年3月25日,香港明报周刊发表了《象牙的背后》专题报导,揭露了象牙走私贸易背后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博弈。整个报导耗时 1 个月,花费超过 2.7 万港币。文字记者金其琪和摄影记者谭志荣更是亲赴非洲大草原,为读者带回第一线的故事。

确定选题后,记者花了整整两周时间进行资料搜集:观看大量纪录片寻找有新闻价值的故事;翻阅近 20,000 字的全英文论文并逐一找到信息源;并搜索了过去五年内所有带有“象牙”的报道,约 15,000 条。

在大量资料搜集的基础上,记者金其琪列出了一个长长的采访名单,采访对象遍布北京、广州、香港、肯尼亚、美国和津巴布韦。春节前后那一个月,记者展开了一系列密集的采访。白天她奔走与广州和香港,当面采访了许多 NGO 工作者、牙雕师傅以及象牙收藏家。为了厘清象牙交易背后的利益链条,记者还假扮大陆游客,对2家广州的店铺和4条香港有象牙交易的街道进行了暗访。采访结束回到家中,记者又继续进行“疯狂”的 Skype 采访。因为时差问题,她常常熬到深夜才完成采访。

但整篇报导中,依然缺了来自当地的鲜活故事,记者亲自寻求赞助成功后,和摄影记者一起前往非洲,展开了为期11天的采访之旅。

早晨五点,记者便跟随巡逻队奔赴反盗猎前线,见证草原深处的残忍杀戮。除了亲自体验巡逻之外,记者还要采访来自各个非洲部落的巡逻队员以及许多相关人士,随身携带的录音笔得保持开启。回到香港之后,记者还得逐字逐句地听当时的录音,那些听不懂的斯瓦希里语透露出的情绪,以及草原上的枪声和脚步声,一点一点地往这篇报导里填充进血肉。

同样,澎湃新闻2015年的年度报导《一路向北》,也派记者亲赴欧洲采访难民故事。澎湃新闻摄影记者陈荣辉历时15天,跨越近4000公里,从登陆国希腊到中转国奥地利,最后到达目的地德国,全程记录难民的欧洲逃亡路,差旅成本约3万人民币。

制作:传统媒体必须拥抱新技术

互联网时代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方式,全球的传统媒体都在认真思考如何转型。新的技术以及新的信息获取模式,使得新闻记者必须重新界定自己的工作。不单新闻型态发生改变,各种数位科技开始加入新闻制作。

图:端传媒设计部
图:端传媒设计部

为了能够在信息的洪流里脱颖而出,财新于2013年10月8日成立可视化实验室,负责把一些新闻当中的数据特质进行抽离,结构化,然后用一种比较有视觉冲击力的形式来提升新闻的表现力。

实验室成立两三个月之后,就碰到了引起全国关注的“周永康案”,调查记者长达 6 万字的报道《周永康的红与黑》轰动一时。

但大篇幅的文字容易使读者丧失阅读兴趣,黄志敏等记者希望能从万字长文中提取出最引人关注的内容,以数据化、可视化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将大量的数据资料整理成数据库后,编辑们分析发现这些数据基本都是定性分析,主要讲的是人跟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跟公司、公司与公司之间的关系。针对数据特征,他们选择靠点、线、和箭头来表现数据之间的联系。有了初步的设计之后,就需要由工程师通过代码来呈现图形。整个过程中,编辑、设计和开发同步进行,一边开发一边修改。

总计 4 位同事,同步进行数据搜集编辑、设计和开发的工作,历时一个多月,完成了交互页面《周永康的人与财》

除此之外,还涌现了许多富有创意的新闻叙述形式,比如包涵影音的特制页面、数据可视化、数据可听化动态地图、游戏新闻、AR技术等。

过去几年,《纽约时报》交出许多令人惊艳的新闻作品,比如获普立策新闻特稿奖的《雪崩》(Snowfall)专题、结合多媒体元素的伊斯兰国关押性奴报导、总统大选辩论即时评论平台等。2015年10月,《纽约时报》宣布和 Google 合作进行虚拟现实专案,提供超过一百万名订户 Google Carboard 虚拟现实眼镜,让用户有机会亲身感受,虚拟现实新闻的沉浸式体验。

在信息碎片化且充斥杂讯的时代下,如何更好地讲故事成为了媒体转型的重点,但其背后的成本一点也不亚于传统深度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