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四月中旬发布通告,声称将清理色情暴力及同性恋题材,三天后又将同性恋解禁,其间逻辑何在?同为整肃对象,“腐女”与“同志”之间又有何种紧张关系?」

比利小子

“腐女”与“同志”同遭整肃,但二者真的在同一战壕里吗?虽然风波已经暂告一段落,但对于这次事件,仍有分析背后隐情的必要。
“腐女”与“同志”同遭整肃,但二者真的在同一战壕里吗?虽然风波已经暂告一段落,但对于这次事件,仍有分析背后隐情的必要。摄:Aaron Tam/AFP/Getty Images

四月中旬以来,中国大陆最大的社交网站新浪微博上并不缺乏热门议题,但是一场仅仅持续了三天的风波仍然引起了不少关注:4月13日,微博管理方声称要开展为期三个月的集中清理行动,清查对象包括“涉黄的、宣扬血腥暴力、同性恋题材的漫画及图文短视频内容,如包含以下特征的内容:‘腐、基、耽美、本子’”。

值得注意的是,与黄色、血腥、暴力并列,“同性恋”字样赫然在列。与此同时,“同志之声”微博账户也宣告“无限期暂停全部工作”。但公告甫一发布,立刻激起强烈批评意见,微博管理者很快又在舆论压力下收回了决定,4月16日表示“本次游戏动漫清理不再针对同性恋内容”,并“感谢大家的讨论和建议”。

同性恋现象在中国并非新鲜事物,相关讨论被压制也并非一朝一夕,为何在这个时间节点遭遇重手?又为何同其他亚文化现象并列?“腐女”与“同志”同遭整肃,但二者真的在同一战壕里吗?虽然风波已经暂告一段落,但对于这次事件,仍有分析背后隐情的必要。

“不问不说”的中国同性恋政策

中国在传统上并不讳言同性间的性行为,富贵的男性宠幸男性旦角甚至被视为风流韵事。但是,宗法社会并不接受同性之间的“爱情”,只有在男性完成了传宗接代的历史任务后,同性性行为才可以作为一个不甚光彩的习惯而被接纳。

和其他很多共产阵营的国家一样,1949年后的中国大陆当局对同性恋并不宽容。主要是因为同性恋将性行为的肉体欢愉和生育抚养的社会责任彻底分割,也不为传统的家庭和社会秩序所管束。在中国大陆,1997年前男同性恋者仅仅是发生性行为就可能涉嫌“流氓罪”(该罪名在1997年修法过程中被取消)。随着改革开放后社会观念的逐步多元化,同性恋才终于实现了非罪化和非医学化。

尽管如此,对同性恋不甚友好的历史惯性仍然存在。在民间、尤其是年纪较长的中国人中,认为同性恋不健康或者没有社会责任感(因为不会结婚生子)的观点普遍存在。在官方层面,《东宫西宫》、《蓝宇》等本土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在大陆一直是禁片,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诉求一直未能得到立法机关的回应,在最近几年非政府组织活动普遍受到更大压力的背景下,同性恋平权运动也不能算很顺利。在大众传媒和互联网平台上对于同性恋的讨论也不时受到压制,但总体而言,官方希望将这一问题低调淡化处理,这与90年代美国军队限制同性恋的“不问不说”政策颇有类似之处。

扫黄打非和“耽美文学”

对于中国大陆居民而言,“扫黄打非”是个耳熟能详的词汇,这个不定期进行的行动由成立于1989年的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负责,其中“黄”指“淫秽色情文化垃圾”,“非”则是非法出版物。需要指出的是,“非法出版物”包括但不限于色情内容,批评政治制度和领导人个人、涉及党和国家历史、宣扬分离主义等存在政治问题的书籍,也因为无法获得正规出版渠道而必然成为“非法出版物”。

扫黄既同帝制时期“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有传承关系,也有共产主义阵营全能政府压制民众思想和自我塑造道德优越地位的因素。扫黄行动的目标很多,既有诸如《肉蒲团》的明清话本,也有《少女的心》这样从文革时期流传下来的手抄本,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当代意义上的色情小说自港台传入后也逐渐在大陆兴盛。早在2006年,就有“情色海岸线”、“伊甸园”等色情论坛被查封、网站站长被判处无期徒刑的先例。

在中国年轻一代女性中,色情文学通常以“耽美文学”或者“腐女文学”的形式出现。

但从性别视角来看,前述的色情文学作品绝大多数是男性作者写给男性读者看的,以女性主义视角审视,则不乏男性霸权主义的色彩。而在中国年轻一代女性中,色情文学通常以“耽美文学”或者“腐女文学”的形式出现。

这两个词都有日语渊源,“耽美”在日语中意为“唯美”,“腐女”来自日语“腐女子”(ふじょし),指迷恋男同性恋题材小说的女性。在中文语境下的“耽美文学”和“腐女文学”,指的都是女性作者写给女性读者看的男同性恋题材小说。

耽美文学与同人文化(fan-fiction culture)关系密切。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同人文化中分化出一个特别的类型,就是从原著中选取男性角色,将他们之间的互动解释为暧昧的爱情,并进一步创作出单独的言情小说,在英语中被称为斜线小说(slash fiction),因为作品中通常都会有一对固定的情侣关系,用“甲/乙”的方式来表达(由于斜线小说和耽美文学在当下的中文语境中几乎有等价含义,以下均简称为耽美)。

耽美在欧美、日本以及近二十年的中国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被耽美幻想的不仅包括影视、小说、漫画中的虚拟角色,甚至有现实中的名人。在女性市场中,耽美有看齐甚至超越传统异性恋言情小说的趋势。这种趋势能量之大,让流行文化服务的提供商们都开始“媚腐”。在中国大陆,一个典型例子是探险小说《盗墓笔记》,书中女主角戏份很少,大部分情节在三个男主角之间展开,虽然小说作者是男性,最初做出这个设定时也并不是有意设计,但是腐女读者发现这部作品后,就开始以男主角吴邪和男配角“闷油瓶”张起灵为题材创作大量耽美同人情节,甚至举办以“瓶邪”为主题的线下聚会,最终让《盗墓笔记》超越了同类其他小说,成为了一种亚文化现象。

中国大陆的居民都不会对“扫黄打非”陌生,这个不定期进行的行动由成立于1989年的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负责。

中国大陆的居民都不会对“扫黄打非”陌生,这个不定期进行的行动由成立于1989年的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负责。摄:Mark Ralston/AFP/Getty Images

耽美为何走红?

对于耽美走红的机理,研究者们通常认为,如果从学理化的精致意味出发,这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有关:在传统的文艺作品中,女主角通常没有主观能动性,她只有在得到男主角的爱时才有意义,从结构主义的视角分析,都逃脱不了“王子与公主”范式。更有甚者,女性角色还经常被用作剧情推动的道具,例如通过女主角被杀情节,让男主角完成性格的成长。

相反,如果对原著进行修改,让产生爱情关系的是两位男性角色,那么他们之间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第一性对第二性的压迫,只可能是基于彼此的认同和欣赏。女性进而得以逃脱被凝视的焦虑。

耽美文的男性之爱可以摆脱第一性对第二性的压迫,女性进而得以逃脱被凝视的焦虑。

耽美走红的另一层意味则比较简单粗暴——耽美提供了两位精心塑造的男性角色,如果女读者的目标是消费男色,那么就有了双倍的享受。正是在这一层面上,耽美更加容易进入色情的交叉地带。

中文互联网刚发展时,腐女主要在论坛活动。近年来知名度颇高的“小粉红”就源自女性文学网站“晋江文学城”,而耽美则是晋江的重要话题之一。自2004年以来历次网络扫黄打非行动,都对晋江上的文章和作者多有波及。

最近几年因创作有色情描写的耽美小说(腐女称之为“肉文”)以及贩卖这些作品而被捕的耽美作者并不鲜见。2014年,笔名“长着翅膀的大灰狼”的晋江作者丁一因为三部小说涉黄而被警方拘留,次年因卖淫秽物品牟利罪而被判处缓期徒刑三年半。而2017年12月,在晋江赫赫有名的“深海先生”因涉嫌非法经营罪被警方逮捕,非法经营的物品,正是她本人创作的无法出版的耽美小说。

鉴于在“扫黄打非”活动中,官方因为色情名义向耽美文学发起打击已经不是一两次,所以不少作者和读者在讨论中的策略,是尽量将耽美文学和色情做切割——支持当局打击色情,但希望不要一刀切地禁掉耽美这个题材。

腐女与同志:同命却未必相怜

不可否认,在中国耽美文化的圈子有其特别的局限性。最显著的就是,腐女虽然热衷于男性间的同性之爱,但这一圈子中相当多的读者并不理解或者认可现实中的同性恋者,她们笔下的同性恋情节经常充斥着脱离现实的想像:双方要么是精致高贵的富家公子,要么是一掷千金的霸道总裁,而且双方的关系有明确的“攻受”之分,就像传统言情中男女恋爱一样,只是把女性换成了一个白净柔弱俊美的男性而已。

腐女虽然热衷于男性间的同性之爱,但这一圈子中相当多的读者并不理解或者认可现实中的同性恋者。

简单地说,中国的耽美文化圈子相对来说不那么关注女性主义和性取向平权主义的话题,更多地是一种纯粹的感官消费,在年龄越低的读者群中,这个现象越明显。更有甚者,由于现实中的同性恋者并不像文艺作品中那样总是长得好看并有着优越的社会地位,所以甚至会有部分腐女一边喜欢读耽美作品,一边又敌视现实中的同性恋者的情况。

面对“扫黄打非”的压力,在腐女群体中,“是否需要和现实中的(男)同性恋者结成统一战线”变成了一个引发分裂的话题。一部分人认为男同中存在普遍的厌女症乃至“骗婚”行为(隐瞒自己的同志身份而与女性结婚),因此如果当局打击他们,即便不说是乐观其成,但至少不愿意主动支持;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既然大家都是处于社会边缘的少数群体,则有必要联合,况且男同的“骗婚”行为也有社会压迫的成分存在。

而站在男同性恋的视角,大部分的讨论仍然集中在“我们要捍卫我们自己的权利”,和腐女之间的关系并非优先考虑的策略面。但是近年来其中亦有一部分男同性恋试图模仿耽美文学中的人设,去讨好腐女群体,而这种做法也在同性恋平权主义者当中引发争议。

打击同性恋,还是打击色情?

值得注意的是,在4月13日新浪公告打击违规的游戏动漫相关内容之前,监管部门已经对各大互联网平台上的“低俗内容”进行了从点名批评到勒令关停不等的处罚措施,国家“扫黄打非”办公室也在4月10日公布了一批利用互联网传播色情内容的典型案例。

所以,无论新浪是主动还是被动地开启这一波清查活动,恐怕都跟这个大环境脱不开关系。在新浪声称要“涉黄的、宣扬血腥暴力、同性恋题材的漫画及短视频内容”后,著名的同性恋平权微博“同志之声”当即宣布无限期暂停工作。

不过风向转变得很快,在微博上,网友们大量发布#我是同性恋#话题的微博声援同性恋者。微博官方一度封锁了这个话题,但《人民日报》评论部的微信公众账号发表一篇《同性恋绝非一种精神疾病》的评论,认为治理网络低俗内容时不应区分性倾向,只应该评判是否“涉黄”。在最高级官方媒体的发声和民间声浪的压力下,微博官方终于在4月16日收回此前的决定,清理不再针对同性恋,“同志之声”也恢复了运作。

新浪微博的操作有很大可能是一次“误伤”。也许是执行者对亚文化圈子缺乏了解,无法区分真实的同性恋者讨论的话题和色情取向耽美小说,才让同性恋者背了一次黑锅。

从整个过程来看,新浪微博的操作有很大可能是一次“误伤”。管理方4月13日的通报正文说针对的主要是包括“腐、基、耽美、本子”等关键词的内容,这几个词中,“腐”和“耽美”完全是腐女的术语,“基”为粤语中“gay”的音译,是一个带有些许歧视性的词,“本子”则是“带有(不限题材的)色情内容的同人作品”的隐语。

据此可以推测,新浪微博起初的动机仅仅是站内“扫黄”,但也许是执行者对亚文化圈子缺乏了解,所以无法区分出真实的同性恋者讨论的话题和腐女们创作出来的色情取向耽美小说,才让同性恋者背了一次黑锅。而新浪在众怒之下的及时收手,也跟惯常的“维稳”逻辑一脉相承。

从当下的形势判断,针对色情内容的“运动式”打击在未来还会一次又一次发生,对于“耽美肉文”的创作者们来说,转战境外网站并放弃私印作品出售可能是规避法律风险的仅有方式——正如“情色海岸线”事件后男性色情小说作者们做的一样。但对于同性恋者而言,虽然社会偏见会随着时间慢慢淡化,但无论从群体规模、动员能力以及国际影响上,相比“腐女”,这一群体仍将是更加重要的潜在维稳目标。

(比利小子,中国大陆互联网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