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球迷证明的是台湾有足球迷的潜在人口,但如何将这些球迷转化为持续性观注足球运动的“老球迷”,才是主其事者真正要思考的问题。」

少数乡民

台湾足球运动热潮的跌宕起伏,和国家队表现有很大关系。近二、三十年来台湾队表现不佳,使得比赛也乏人问津。图为2015年11月12日,在泰国曼谷举行的2018年世界杯外围赛,最后泰国队以4-2获胜。
台湾足球运动热潮的跌宕起伏,和国家队表现有很大关系。近二、三十年来台湾队表现不佳,使得比赛也乏人问津。图为2015年11月12日,在泰国曼谷举行的2018年世界杯外围赛,最后泰国队以4-2获胜。摄:NurPhoto/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足球作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球类运动,在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都是主流运动之一,唯独台湾,却被称为“足球沙漠”。四年一次的世界杯足球赛,是少数能引起台湾民众广泛讨论的足球赛事(没有之一)。每届世界杯,总有资深球迷酸“一月球迷”又要问“贝克汉姆有没有踢?”、“越位是什么?”,可说道尽台湾民众平日对足球运动的关注,实在是少得可怜。

足球能成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运动,不是偶然。除了发展时间悠久,相对其他球类运动而言,不论在场地、设备门槛方面要求都较低,规则也直接、简单,这些都是吸引足球迷的主要因素。比如说巴西的街头足球,在路边把两个垃圾桶放倒,就可以踢;英国式的斗牛足球,地上摆件衣服,一人扮演守门员,两人扮演攻守双方,也可完成比赛。为何独独在台湾,足球却无法引起一般民众的热情?这当中的因素说来复杂,却也简单。

台湾足球并非没有历史

台湾最热门的球类运动,一是棒球,二是篮球。前者在日据时代引入台湾,自有其悠久历史。篮球之风行,大概是从国府迁台、美军驻台后开始,也有一定的历史背景。至于足球,在台湾其实并非一片空白。国民政府来台后,从香港征召的球员为主力的“中华民国男子足球代表队”,曾在亚洲战场大杀四方,拿过两次亚运足球金牌,甚至打入奥运。不过到了1970年代,台湾不再征召香港球员,战绩便一路下滑,最糟的时候甚至排在世界垫底左右。这样的成绩,自然难以引起台湾民众关注。

正当男子足球走下坡之际,以“木兰足球”为名的女子足球,却逐渐在国际上展露头角,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三次获得亚洲杯冠军。1991年还打进过世界杯决赛圈,当时掀起台湾一阵女子足球的热潮。但是近二十年来,成绩同样下滑,再加上女子足球的关注毕竟不如男子足球,因此仍未能让台湾的足球发展起死回生。

反观棒球,从六、七十年代起,由于少棒队在国际赛事表现出色,成为国民政府重点发展的体育项目,投注大量的资源。后来三级棒球(少棒、青少棒、青棒)都有不错表现,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高。1980年代末,台湾成立了中华职棒联盟,算是真正有了棒球产业的扎根。

而在篮球方面,台湾在战后受美式文化洗礼甚多,也因而逐渐兴盛。在台湾举办的“威廉.琼斯杯国际篮球邀请赛”,更成为一年一度的篮球盛事,为篮球运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若干国营(如华航)、私人(如国泰、裕隆)企业,也愿意投入资源,加上台湾球队在国际赛事上表现不俗,以及美国NBA职篮的热潮袭来,篮球遂成为台湾仅次棒球的重点运动。

由此便可发现,台湾足球运动热潮的跌宕起伏,和国家队表现有很大关系。近二、三十年来台湾队表现不佳,使得比赛也乏人问津。根据统计,近年在台湾举行的主场球赛,观战人数大约都只在二千人上下。这与国外球队在主场比赛,动辄上万甚至数万人助阵相比,自然是很大的差距。

这几年台湾队的比赛,曾经历过两次小高潮:一次是2011年的世界杯会外赛亚洲区第一轮对战马来西亚,共有一万五千多人进场观战。2015年中华对越南,帐面上统计的观众人数超过二万人(其中有8000张门票是越南客场球迷)。但除了这两次比赛,其余的国家队比赛即使在主场,受到的关注也并不大。

足球迷转趋“地下”,“量小精质”

但这是否意味台湾就没有“足球迷”?也不尽然。透过每四年一次世界杯转播,以及近年的网路管道,其实台湾已经累绩了数量相当不俗的“俱乐部”球迷。这些球迷,与国家队的表现未必挂钩,主要是以目前欧洲五大联赛的豪门为主。如英超的曼联、利物浦、切尔西、兵工厂,西甲的皇马、巴塞罗那、马德里竞技,义甲的尤文图斯、国际米兰、AC米兰,以及德甲的拜仁慕尼黑、多特蒙德等,都拥有不少球迷。

为何说这些球迷转趋“地下”?这和台湾的足球转播有关。由于足球并非主流运动市场,各个联赛甚至欧洲冠军足球联赛的转播,在台湾都并非常态,只能靠少数几个体育台、足球台有一搭没一搭的转播,今年播完,明年未必还能看得到。因此要稳定收视,一是靠网路,二是自己接驳卫星频道。

尽管在这样“艰困”的收视条件下,各大联赛、豪门累积的球迷人数仍相当不俗。这一点,从网路上各个俱乐部群组举办的网聚可窥知一二。一些重大赛事如西甲的国家德比皇马对战巴塞隆纳,上百人参加网聚是很常有的事。几年前巴塞隆纳的梦三队欧冠决赛,凌晨三点多的比赛,仅一家餐厅,就竟能吸引多达五、六百人到运动餐厅看球,球迷热情超乎想像。

当然,这样的情况,比起其他足球兴盛的国家或地区,运动餐厅林立,而且重要比赛永远高朋满座有段差距。但与台湾本地的其他运动转播如NBA、MLB或中华职棒相较,吸引的观战球迷人数、热情度都毫不逊色。

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收看不易,成为俱乐部的足球迷,有一定的门槛,至少必须熟稔网路的运作和一定的外语能力。因此这批足球迷,并不是平均分布广布各个阶层,而是高度集中在中产阶级和大学生。其中当然不乏意见领袖和各领域的精英,可说是台湾足球迷的骨干。更进一步说,足球迷是一群“量小精质”的队伍。

无法扩展的主要障碍:中华足协与政府

按理,足球迷的圈子既然有不少意见领袖作为骨干,要推展台湾走出“足球沙漠”恶名,应该并不困难。但事实却非如此,这与主管足球政策者有密切关系。而所谓主管足球政策者,一个是单项协会,一个是政府态度。这两者“相辅相成”,一起成了台湾足球发展的最大障碍。

先说单项协会,也就是中华足协。从“中华全国足球委员会”到“中华民国足球协会”,就少有真正足球专业者主政。严格说来,十多任会长当中,真正足球界出任的,只有一人,而且还是代理。在国民党执政时代,主要是军方人士把持。到了民进党执政时期,则由绿营出身的邱义仁担任理事长。近两任理事长虽是由商界出身人士担任,但行事作风都颇多争议。现任者甚至因为诈欺官司缠身,一度遭到足协停职。

至于政府,近二、三十年也只是把足球推展当作花瓶,从没有认真推展过。如2002年世界杯,当时友邦塞内加尔打入世界杯八强,时任总统陈水扁还说把那年定为“台湾足球年”,邀请塞内加尔国家队来台。但风风火火闹了一阵子,就不再有下文。“台湾足球年”几个字,也成为笑话。

要吸引球迷,除了国家队表现,明星球员也很重要。中华男足长期表现不佳,阻碍足球运动推广。但国际足总为推展各国足球发展,其实有赋予各国征召有该国血缘球员入籍、代表该国参赛的权利。对本土球员缺乏的台湾而言,这自然是个速成的明星球员管道。但自始至终,中华足协和政府对于这个管道,不但不积极,甚至是成为阻碍。

近年台湾征召外籍足球选手入籍,最成功的例子,一是2011年从比利时找来的夏维耶(中文名陈昌源),一是2016年从英国找来的周定洋。但从一开始,找到这两人,就和足协、政府无关,全靠民间人士自力救济。找到后,足协和政府态度亦都十分消极,夏维耶甚至是因为当时国民党立委谢国梁出面协调,相关部会才予以放行。

而且最糟糕的是,这两名球员最后几乎都与中华队不欢而散。前者是被足协积欠出场费和机票费用,后者则是报到时间被刁难。而必须一提的是,前述2011年与马来西亚的世界杯外围赛,之所以吸引一万五千多名观众观战,及最后逆转取胜,就是夏维耶之功。

足协为何对征召旅外球员消极甚至打压,自有其不为人知的内部因素。不过这样的结果,却是使台湾不但在短期内无法培养出自己的明星选手,也无法迅速取得外援。直接的影响,就是国家队表现难以令民众满意,又没有看板球员可供球迷追逐。

棒球从六、七十年代起,由于少棒队在国际赛事表现出色,成为国民政府重点发展的体育项目,投注大量的资源。1980年代末,台湾成立了中华职棒联盟,算是真正有了棒球产业的扎根。图为2013年3月2日,台中举行的一场台湾与澳大利亚举行的世界棒球精英赛,球迷挥舞台湾国旗。

棒球从六、七十年代起,由于少棒队在国际赛事表现出色,成为国民政府重点发展的体育项目,投注大量的资源。1980年代末,台湾成立了中华职棒联盟,算是真正有了棒球产业的扎根。图为2013年3月2日,台中举行的一场台湾与澳大利亚举行的世界棒球精英赛,球迷挥舞台湾国旗。摄:Imagine China

短视的协会、官员与媒体

笔者在媒体工作,曾与不少官员、民代甚至媒体主管打交道。问到为什么不愿意多花一点资源在足球,或者多一些版面在足球赛事的报导上,得到的答案几乎千篇一律,“足球就没人看啊”。

但从前面所述,足球显然不是“没人看”,而是缺少点燃足球迷热情的“火种”。这个火种从何而来?媒体的角色其实很重要。不管是电子或平面媒体,长期以来,几乎把所有的资源投注在棒球和篮球这两个项目上,于是也造成了民众毫不关心足球、政府不需要关心足球的假象。殊不知,这其实是在放弃一个未开发而且具有潜力的市场。

影响所及,除了如前所述的转播有一搭没一搭,另外还有足球相关报导的边缘化。台湾的球迷要得到一手的足球信息,除了外文媒体,只能选择对岸大陆的网路媒体。其余的,台湾只剩下少数网路写手和非主流媒体孤军奋战。媒体的效应,使得台湾足球迷更像小众、地下化的一群人。

台湾足球的发展,近几年还有一个十分令人关注的趋势,就是家长把小孩送去学习足球的风气越来越普遍。这其实印证足球确实是个适合“全民发展”和“向下扎根”的运动。可惜的是,这股幼儿足球热并没有延续到少年、青年乃至成年足球队。

其间主要原因,是足球没有“产业化”,成年的足球联赛联半职业都称不上。即便大批家长将小孩送去学足球,一旦成年,会留在足球界发展的,仍是少数。而且这些少数,若对足球仍有热情,往往只能以“个体户”的方式,在世界各地寻找踢球机会。如果找不到,也只能放弃足球。在此情况下,足球的推展永远停留在“健身”层次,自然难以发展。

足球的产业化问题,又是另一个大课题,但其实万变不离其宗:从四年一次的世界杯热潮,以及近年两度的国家队比赛高峰来看,台湾不缺对足球有兴趣的民众,不缺足球软硬体,缺的是主其事者有没有发展足球的野心和魄力。若主其事者有心,将中华男足打造成有国际竞争力的球队,有自己的足球明星,并发展出足球产业,球迷自然会将关注的焦点移回台湾,而且逐渐拓展。否则,主其事者缺乏远见,如此“摆烂”(编按:不长进)下去,足球迷也只能继续地下化,而无法外溢了。

目前最新的情况是:台湾的体育署要推动所谓的“六年足球计划”,宣称要在三年内投入24亿台币,将大学足球队增加到16队,高中32队,国中64队,并成立半职业的足球联赛。整体来看,这个计划的盲点仍是只专注在数字,缺乏更宏观的视野。24亿看来很多,但其实一年不过八亿,恐怕光是球队的硬体改善都不够,人才培育和产业发展就更不用提了。

前文曾提及的“一月球迷”可说是台湾特有现象。一月球迷证明的是台湾有足球迷的潜在人口,但如何将这些球迷转化为持续性观注足球运动的“老球迷”,才是主其事者真正要思考的问题。

(少数乡民,一个不务正业的政治记者,以结合足球和政治评论为生平最大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