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1907-1910

“我们要绷紧神经,继续大规模扩充军事力量,避免挑衅,并耐心的等待。直到我们的海军力量建立起来,迫使英国人让我们和平的呼吸”

                    ——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

啊!海军!

今天的人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公海舰队这个庞大的工程的时候,往往习惯于从扩充海军法案着眼。然而,要想更加深刻的理解公海舰队,特别是那一艘艘战绩辉煌的主力舰,故事还需要从更远一点的1897年6月讲起。那时,为了纪念维多利亚女王登基60周年,英国人举行了盛大的阅舰式。然而德国人此时拿得出手的海上力量可谓寒酸,包括4艘勃兰登堡级铁甲舰在内的德国海军主力此时在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无奈的德国海军只得派遣老旧的威廉国王号巡洋舰出席。英国舆论毫不留情的讥讽德国此举是对大英帝国的不敬。英国人的傲慢刺伤了德国人脆弱的自尊心。而在次年8月的阅舰式中,皇帝陛下精挑细选的德国军舰与英国军舰相较就像丑小鸭之与白天鹅。

然而,也正是在这2次阅舰式中,德国人窥见了英国最自以为豪,并以之掌控世界霸权和欧陆均势的东西,那就是海权。这一发现也很快被大洋彼岸的一位学者的理论所阐释。这位学者叫做马汉,他的理论就是大名鼎鼎的海权论。与此同时,德国人发现了逼迫英国倒向自己,至少是局外中立的捷径:大力发展远洋舰队!

在这里,笔者无意去解析提尔皮茨的风险理论及其背后马汉学说的内在缺陷,但是对提尔皮茨理论的实践,最终创造了一个工业时代的奇迹:公海舰队和它为数众多主力舰。而它们的别具一格的设计思路,也与提尔皮茨的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德国无畏舰的先行者:理想型巡洋舰布吕歇尔

当无畏号1906年出现在各国海军视线中的时候,全世界都意识到这艘几乎只用了一年就完成的战列舰将开启一个怎样的时代。但是令人感到诧异的是,在皇帝陛下的舰队中第一艘引入全装重型火炮概念的战舰却是一艘巡洋舰。这种看上去十分诡异的情况却有着技术上无可奈何的原因。

早在刚刚德国开始决定扩充舰队的1898年,年轻气盛的西莱姆就提出过全装重型火炮战舰的概念,但是这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只有提尔皮茨是个例外。在他的直接干预下,德国造舰部门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设计尝试。到1906年无畏号建成的时候,德国造舰部门已经提出过不少于10种的各种设计,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一种得以投入建造。现在,无畏舰的出现是最好的催产剂。不过德国人很快意识到,现有的280毫米L45火炮在面对主要假想敌英国的战列舰装甲面前显得威力不足,英国战列舰279毫米的主装甲带可以再正常交战距离上防御住这种火炮的打击。

现在德国人面临着抉择,究竟是快速的投入建造一款装备着威力贫乏的火炮的战列舰还是等待更强力的280L50火炮?很快6月份出现的新情报提供了一个新的选项:英国人在1906年4月开工了一种装备战列舰主炮但是防护相对薄弱的大型的装甲巡洋舰!事后得知这就是无敌级。德国人立刻看到了新的出路,那就是立刻建造一款以无敌级为对手的装甲巡洋舰。

由于时间仓促,这条船实际上是在一份相对保守但是设计完善的全装重型火炮战舰的基础上加以巡洋舰化而完成的。原有设计中成菱形布置的6座炮塔被去掉了中部对角线的2座,以便容纳更强劲的动力,以使得其能够容纳的下4.2万马力的主机;上层建筑物也尽可能的缩小,这样使得在一舷布置的那座2联主炮塔可以再另一舷接敌时获得有限的射角,主装甲带也由原设计的300毫米削弱到250毫米,相比于无敌级区区6英寸(152毫米)的主装甲带,这是个了不起的厚度。在一切修改完毕,并且船厂做好建造准备的1907年1月,这条代号为重巡洋舰E号的战舰于基尔皇家造船厂铺设下了第一段龙骨,并于1908年4月11日下水,在下水之前的命名仪式上,它被命名为布吕歇尔。在随后的1909年7月2日它成为了公海舰队服役的第一艘具备全装重型火炮特征的战舰。

171.6米长,26.6米宽,9.17米吃水,标准排水量1.937万吨的布吕歇尔在建成时是公海舰队最大的战舰。他所装备的4.2万马力蒸汽轮机也是此时公海舰队各舰中最强大的动力。有趣的是,在海试中,德国人发现这套动力的极限远远不止4.2万马力。在为时1小时的全力公试中,布吕歇尔跑出了7.9万马力27.4节的最高速度记录。而在额定输出4.2万马力时,它达到了24.2节的速度——比设计的24节高出了0.2节。

尽管在试航中有着不错的表现,德国人依然对它不甚满意,因为它的正常速度要比英国方面的对手——25节的无敌号慢上1节。加之本舰有明显的临时凑合的设计特征和工程试验色彩,即使后来战列巡洋舰的称号被广泛应用之后,德国海军内部也只是非正式的称其为“准战巡”,官方的划分仍然是“大型装甲巡洋舰”。最终布吕歇尔号再没有任何姊妹舰投入建造,孤零零的迎来了战争的爆发。

而另一方面,战列舰的设计也并没有因为缺乏强力的火炮而延误太久,因为在久负盛名的克虏伯工厂的设计师和技术工人们的努力下,1907年2月,崭新的280毫米L50火炮最终定型。这种新式的火炮可以在9公里上击穿280毫米的装甲,这预示着公海舰队的第一级无畏化战列舰即将吹响建造的号角。

拥有最优的火炮利用率的设计:拿骚级、冯德坦恩号、赫尔格兰级和中线布局

在等待火炮定型的几个月里,德国的设计师们腾出手来,认真的研究讨论战舰的布局,特别是火炮布置的问题。在1906年之前的早期的设计尝试中,出现最多的火炮布局设计是菱形和中线型布置。坚持菱形布局的设计者认为这种设计可以有效的降低舰体长度(这将有助于减小被弹面积),并且在遭遇敌人夹击时可以向四面八方开火。而坚持中线布置的设计者则认为中线布置可以在舷侧发挥全部主炮火力而不会有任何浪费,是“拥有最优火炮利用率的设计”,在同等吨位和同等舷侧火力情况下,采用中线布置全部主炮的战舰可以拥有更优良的防护和更低廉的造价。

而发生于1906年底的海军部兵棋推演的一条结论显然明显支持火炮的中线布置,该结论认为:未来的海战将更多的是单弦接战。于是全部火炮中线布置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同,并且得到了提尔皮茨的支持。此时提尔皮茨已经敏锐地意识到,在将来可能的英德海战中,德国必然面临的是局面是以寡击众:在具有实验性质的无畏号完工之后,很快1906年12月-1907年1月间英国人就开工建造了在无畏基础上小修小改的3艘伯乐洛芬级,并准备在1907-08年再建造3艘类似的战舰(这就是后来的圣文森特级),而德国的第一代无畏化战列舰却只可能建造4艘!。在面对优势敌人的围攻的情况下,拥有更加坚强的装甲以保证战舰的不沉和战斗力的完好要比多出来几门火炮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在其后的战列舰设计中,这种思路被传承下来并被发扬光大。在世界大战期间的日德兰海战中,这种思路被证明具有无可辩的正确性,德国战列舰几乎坚不可摧的装甲挡住了英国人无数次的攻击。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在1907年7月22日,威廉港皇家造船厂,拿骚号铺下了第一段龙骨。和英国人直截了当的称其为无畏舰不同,德国人称其为“大型战列舰”。此外,同级的3舰,威斯特法伦,莱茵兰,波森也相继动工,并于1909-10年间陆续建成服役。4艘姊妹舰构成了公海舰队第一战列舰队第二分队。至此,德国人终于获得朝思暮想的无畏舰,拿骚级是一个辉煌的开始,但也仅仅是一个开始,很快,它强大的后辈们将会一艘一艘驶进我们的视线。

馮德坦恩號

其实,严格意义上讲,还有一艘战舰也应该归属于拿骚家族,这就是日后第一艘正式获得“战列巡洋舰”称号的,开工于1908年3月25日的冯德坦恩号。这种血缘关系可以从外型上一眼看出来:他们有着同样的总体布局,4座外观上完全一致的装备双联装280毫米L50炮的炮塔分别布置在舰桥之前、舰桥之后2号烟囱之前、后部舰桥之后首楼尾部、后甲板之上;从侧面看上去,拿骚和冯德坦恩的区别几乎仅仅是冯德坦恩拥有更长的体型和2个更大的烟囱。在我们看不见的内部结构上,两者也如出一辙。在多年之后解密的设计文件上,清晰地表明了冯德坦恩号是拿骚的战列巡洋舰版本。在装甲防护上,冯德坦恩的装甲削弱到了布吕歇尔的水准,即使如此该舰的防护也要比英国同期开工的3艘不倦级为强大——后者继承了无敌级的6寸主装甲带。而在航速方面,在正常输出的情况下,冯德坦恩能跑出最快26.5节的速度,而在主机过载的情况下,更是能跑上27节的极限航速,同样优于不倦级——后者也继承了无敌级主机正常输出时25节的最高航速。但是这种提升并不是毫无代价的,本舰的造价折算成英镑之后高达190万镑,远高于不倦号152万镑的造价,吨位也是远超不倦的2.139万吨。

客观的说,无论是拿骚级还是冯德坦恩号,都能够在与英国同期同类战舰的单舰对抗中获得压倒性的优势。拿骚级能够在9公里距离上击穿英国战列舰的主装甲和炮塔正面装甲,而英国人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上装备的305毫米L45炮要在7公里距离上才能击穿拿骚级的同样部位,而这种距离在战列舰对战中无异于自杀。而即使是对付冯德坦恩号的250毫米主装甲和炮塔正面英国人也需要拉近到9公里距离上。这实际上意味着即使作为战列巡洋舰的冯德坦恩号也可以与英国的这3级7艘战列舰中的任何一艘进行战列舰一般的战斗而不落任何下风。德国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针对英国同期同类战舰的绝对防御由此确立,虽然双方火炮威力此后互有消长,但是防御能力对比却从此再未改变。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英国人巨大的数量优势。在战列舰方面,1908年5月,英国已完工和正在施工的无畏化战列舰高达7艘,而德国人只有4艘在建;在战列巡洋舰方面,英国正在施工的战列巡洋舰有6艘,而德国人即使算上布吕歇尔号也仅有2艘在建。紧迫的局势使得德国海军上下乃至政府高层顿时感觉压力山大。德皇甚至发表声明希望各国就控制海军力量发展达成协议。但是私下里,皇帝陛下开始直接干预海军战舰的设计发展,并且向舰船设计部门和海军施压。皇帝陛下希望增加单艘海军战舰的舷侧齐射的火炮数,并尽可能的提高射速(所以他青睐280毫米炮),作为对战舰数量不足的弥补;同时扩充战列舰队规模,要求取消的原计划后续3艘冯德坦恩级的建造而将它们改为战列舰。面对德皇的横加干预,海军和设计部门不得不联手和德皇像商人那样讨价还价。最终双方都各自后退一步,德皇放弃了对280毫米炮的偏爱,同意后续的战列舰装备业已研制成功的305毫米L50炮——依然沿用同样的总体布局,但是要拥有更强防护的350毫米装甲——这就是后来的赫尔戈兰级。而海军和舰艇设计部门则同意放弃建造冯德坦恩的3艘同型后即舰(反正也没有开工)——改为建造3艘拥有可以一舷同时最多发挥10门的新舰——这就是后来的毛奇级,并保证新式战列舰的前3艘和新式战巡的首舰于1908年底开工,当然,经费问题需要皇帝同议会协商。

仓促上马的赫尔格兰级战列舰仅仅在拿骚级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单的放大,用来装备强大的305毫米L50炮。这款克虏伯兵工厂的杰作于1908年6月完成,能够在10公里距离上击穿305毫米的装甲,在当时是威力惊人的武器。战舰的主装甲带和炮塔正面强化到350毫米。很快,首舰于1908年11月11日在基尔的霍瓦尔德船厂开工。

在后世对一战的研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赫尔戈兰级是世界上第一款超无畏舰。这种观点认为德国无畏舰的标准主炮口径是280毫米,305毫米炮无论口径还是威力都比280毫米炮有了不小的提高,即使与英国第一级超无畏舰装备的343毫米L45主炮的穿透能力相比也是相当的,考虑到英国早炸的炮弹,实战穿深反倒是德国人的305毫米L50炮更胜一筹。现在看来,这种说法是站得住脚的。

皇帝的玩具和转折之作:毛奇级战列巡洋舰和火力缩水的塞德利茨级

皇帝的命令必须被遵守,于是满头官司的军舰设计师们开始了艰难的修改,以满足皇帝对舷侧10门火炮的要求。

最初,设计师们计划将舰体延长至210米,这样就有充足的空间在中线布置5座双联装炮塔。但是在完成基本设计之后发现这样战舰将拥有超过2.5万吨的标准排水量和超过4830万马克(约合230万镑)的昂贵造价。于是,毫无疑问的,这个方案被迅速推翻了。很快,设计师们达成了一致的意见,要保证造价在4515万马克,就必须控制军舰的长度,中线布置的想法显然是行不通了。于是,可怜的设计师们想起来1年前设计的布吕歇尔号上采用的斜跨布置法,这种布局虽然不能保证随时发挥10门主炮,但是却可以在一定的角度内发挥10门主炮。于是有着极为复古风格的斜跨炮塔布局的毛奇级战列巡洋舰的图纸就在1908年10月最终完成,并于当年11月11日投入了建造。

毛奇

毛奇级的主尺寸与前辈冯德坦恩相比并不大,但是标准排水量却超出2000吨。增加的吨位用来搭载更重的火炮和更大马力的蒸汽轮机,只有有限的吨位用于增加装甲。与前辈冯德坦恩的250毫米厚,140米长,4.6米高的主装甲带相比,毛奇级270毫米厚140米长,5.1米高的主装甲带虽然更重,但是这个数据是通过削弱上部装甲带而获得的。毛奇级拥有2.4米高,140米长的150毫米上部装甲带,而冯德坦恩与之尺寸相当的上部装甲带却有225毫米厚,这样算来主装甲带和上部装甲带的重量反而还不如冯德坦恩。剩余的防护重量被用来防护多出来的那一座炮塔,并且足以给所有的炮塔正面装甲增加20毫米,炮座增加50毫米。以当时的眼光看来,毛奇级的防护是足够的,因为没有一款英国战舰能在毛奇级的射程之外击穿毛齐的主要防护区域,其强大的生存能力也在战争中为多次海战所证明。虽然在日德兰海战中毛奇的炮塔遭到了343毫米炮和更大的381毫米炮的攻击并被击毁,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是,在毛奇设计的年代,这些巨炮尚未出现。

毛奇级最为人诟病的地方在于它的炮塔布置。德皇对于本舰“最多同时发挥10门主炮”的要求和相对紧张的预算导致了本舰不得不重拾已经被认为是运用效率较低的斜跨式主炮布局。这样一来,在海战中本级舰能够发挥10门主炮的角度是十分有限的,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只能发挥8门——和中线布置的冯德坦恩号主炮数相一致。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就有人抱怨与其增加那么2门没准儿用不用得上的主炮不如还是按照冯德坦恩的布局来,这样能在不增加吨位的情况下获得300毫米的水线带装甲和炮塔正面——分别等同和稍逊于拿骚级的同样位置。

作为皇帝陛下直接干预的产物,毛奇级被私下里称作皇帝的玩具。但是原本计划作为毛奇3号舰建造的塞德利茨号的设计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原本毛奇级3舰将按照1908年1909年1910年每年开工一艘的速度进行建造。但是1909-1910年开工建造的凯撒级战列舰(这将在公海——自由(中)一文中有详细的论述)原本计划建造4艘,但是随后追加了第5艘腓特烈大帝号作为公海舰队的旗舰。为了配备足够的旗舰设施,导致该舰比原本的预算超支110万马克,而急于扩充陆军的德国议会又没有通过追加预算。于是海军只好勒紧裤腰带,从其他款项上挪用部分,填补超支。在权衡再三之后,海军决定修改塞德利茨号的设计,重新回到四座炮塔中线布局的老路上,去掉一座炮塔,在不削弱的毛奇级既有防护的基础上将其成本控制在4350万马克以内。设计方经过反复的计算,认为按照海军方面的要求实际上新舰只需要4100万马克,于是在毛奇级既有防护的基础上将主装和上部装甲带分别加强至300和200毫米,将炮塔正面增强至350毫米——这已经是德国初代无畏化战列舰拿骚的防御水准。这样的新舰造价可以在4310万马克。海军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这款防护能力空前提高的新式战列巡洋舰于1910年开工建造,在下水仪式上,它获得了一个光荣的名字——塞德利茨。

而塞德利茨号之所以被认为是德国战巡的转折之作,在于它强大的装甲防御能力。之前的德国战巡普遍的主装甲带都逊于德国战列舰,从塞德利茨号开始,德国战巡开始披挂上和战列舰同等级的舰体防御装甲。更大的进步体现在炮塔的防护上。之前的德国战巡在面对的早期装备305L45炮的英国战列舰的时候,其炮塔装甲是足堪大任的。但是在面对其后出现的305L50和343L45火炮的时候就显得力不从心。现在德国人决定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于是在塞德利茨号的炮塔上他们运用了350毫米的重装甲。而这个厚度的装甲在日德兰海战中甚至顶住了381毫米炮弹在10公里上的直接攻击(当然这也和英国人不稳定的炮弹有很大关系),而炮塔依然能够正常使用。在塞德利茨号之后的战巡设计中,德国人开始使用和同期设计的战列舰同等水准的防御标准,因此有人曾经精辟的总结说,塞德利茨之前的德国战列巡洋舰是加厚了装甲和加大了火炮的装甲巡洋舰,而它之后的德国战列巡洋舰则是能够跑的和战列巡洋舰一样快速的战列舰!

塞德利茨


作为高层意志的产物,毛奇级战列巡洋舰在当时德国海军内外的评价甚至不及它的前辈冯德坦恩。但是就是在这个不甚成功的型号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堪称德国战列巡洋舰转折之作的塞德利茨级。耐人寻味的是,颇多好评的塞德利茨级却是经费吃紧的产物,真是造化弄人。

第二部分:1910-1914

二十世纪初,欧洲最强大的两个国家,老牌的英帝国和新兴的德意志帝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海军军备竞赛。英国人在舰型的发展上先走一步,对后世战列舰发展影响很大的无畏舰开山鼻祖“无畏”号和第一艘战列巡洋舰“无敌”号都是英国人率先建成服役的,并在竞争中夺得了数量优势。而在技术上后来居上德国,则逐渐夺取了质量上的优势,并试图利用有限的经费制造尽可能多的主力舰艇。在开工建造4艘赫尔戈兰级之后,德国人决定整理下思路,设计一款更加强大的战列舰。

  而海军技术革命风潮所至,各个主要强国在初期的彷徨之后,纷纷找准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投入到这场空前规模的你追我赶之中。1909年,英国人开风气之先,率先建造了威力超越本国即有305毫米炮的新式火炮。这种火炮口径达到了343毫米(13.5英寸),而装备这种口径火炮的新式战列舰,即后来的猎户座级战列舰,也将于同年开始投入建造。这款新式战列舰放弃了以往英国无畏舰主炮布局,而学习他的德国对手采用中线布局,但是却更进一步的在舰首也采用了背负式布局。因为这些战舰的性能明显超过了英国自己的无畏舰,因为也被称为超无畏舰,当代海军研究界也大多也以这种战舰为世界超无畏舰的开端。

首尾背负式布局、动力与造价:凯撒级战列舰

  英国人这种标准排水量2.2万吨的战列舰早在设计刚刚开始的1909年3月就引起了各国的重视,只不过各国的关注点显得有些不同。美俄法意等国更多的注意到它上面装备的343毫米火炮,而德国人则更加关心这种战列舰的防御能力。德国人认为,在双方技术水准差异不大的情况下,同等吨位的战舰要加强一方面就必须削弱其他方面。德国已经开工建造的赫尔戈兰级战列舰的标准排水量与航速和英国新建的343毫米炮主力舰相当,但是德国战列舰仅仅装备8门305毫米L50火炮,其中只有舰尾的2座2联主炮借着长首楼船型的下降部分采用了背负式布局,而英国人却沿着中线布置了10门343毫米L45炮,并且在舰首也采用了背负布局。由此,德国人推断,英国新式战列舰的主装甲带和炮塔正面的装甲厚度可能至多只有12寸,而且面积也将十分有限,赫尔戈兰级装备的305毫米L50炮可以恰好在10公里距离上击穿之,而英国人的343毫米炮却不可能在此距离上击穿德舰同样部位的350毫米装甲。但是英国人在舷侧能同时发挥出10门主炮,赫尔戈兰级却只有8门,考虑到德舰的数量劣势,这会导致在舷侧投射火力上德国落后英国更远。于是德国人决定在赫尔戈兰级的基础上尽快改进出一款可以同时在舷侧发挥10门主炮的新式战列舰。

  在当时,德国人已经有了现成的可以在舷侧发挥10门主炮的主力舰设计,即毛奇级。但是设计人员都明白,毛奇级的这种设计实际上颇为失败,于是新的设计很快出炉。这款新的设计将战舰的长度拉长了8米,仿效英国人在舰首也采用背负式炮塔,而包括主装甲带和主炮塔的防御指标参照赫尔格兰级不变,与之相应的,该舰的标准排水量放大到了2.57万吨,这便是凯撒级战列舰。

  相比于赫尔戈兰级和之前的德国战列舰,这款德意志海上重步兵最大的改进在于它的动力。众所周知,德国是一个煤炭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鲁尔工业区的地下埋藏着的优质煤炭,一直是此前公海舰队的唯一食粮。但是燃煤锅炉却有着先天的劣势。煤的能量密度相比石油制成品燃料终究有限,燃煤时代的海军舰艇不得不腾出巨大的空间用来储备煤炭,这就限制了军舰各项性能的提高。而无论给锅炉使用如何优质的燃煤,讨厌的煤烟总是会不请自来,附着在锅炉的水管上,进而降低锅炉的热效率,这一点在锅炉满负荷运转时更为明显;煤炭燃烧后煤渣会沉积在锅炉燃烧室之内,尽管所有的锅炉都设计有排渣口,但是这个出口在满负荷运转时同样容易被煤渣堵塞。所以使用燃煤锅炉的军舰不得不经常清理锅炉内附着在水管和沉积在锅炉底部的煤渣。

  对于燃煤锅炉固有的问题,德国海军和技术部门都十分清楚,但是偏偏德国是一个贫油国,所需要的石油都需要依赖进口,一旦战争爆发,德国将很难获得稳定的石油来源。因此,虽然技术部门在1908年5月就提出过研制专门使用重油的锅炉的研究计划,但最终没有的到海军的青睐。

  不过,作为一种颇有前途的新兴燃料,重油最终还是作为德国海军燃料之一,这始自凯撒级。相比之前的赫尔戈兰级战列舰,凯撒级的主防护区域的长度和宽度未变,除去保护传动轴的16米长度之外,剩下的长度仅有100米。但是在这100米的长度中却要比赫尔戈兰级多塞进1座座圈直径9米的双连炮塔,还需要容纳更强力的主机以保证战舰能达到21节,其对功率密度的要求已经超出了单纯的燃煤锅炉所能达到的极限,对新动力的要求可谓迫在眉睫。不得已,海军只能同意设计方的建议,为新舰采用3座专烧重油锅炉,这3座锅炉将和12座燃煤锅炉一道为舰上的蒸汽轮机提供驱动蒸汽。为了保证主力舰队随时有充足的燃油供应以执行不少于30次的大型舰队活动,公海舰队从1909年开始专门为主力舰队建立独立的燃油储备。

  液体燃料的引入,使得德国人能够付出更小的吨位代价获得更强大的动力,同样对控制造价有非凡的意义。但是舰体的放大和性能的提升终究会直接导致价格的上涨。相比于首舰造价仅为3150万马克的拿骚级和3700万马克的赫尔戈兰级,本级舰的首舰的造价提高到了4560万马克,其相差的造价甚至可以购买一艘5000吨级轻巡洋舰。由此可见,战列舰的造价提升是多么迅速,海军竞赛是怎样烧钱的买卖,只有富于经济活力的国家才有资格参与其中。

  本级舰的首舰于1909年9月11日在威廉港皇家造船厂开工,开工当天举行了盛大的开工典礼,克制不住的笑意浮现在参加典礼的每一个人的脸上,因为他们英国对手的那级装备343毫米主炮的“超”无畏舰由于某种原因尚未动工(后者要到同年11月29日才会开工),上午9点11分,随着第一段龙骨的铺设,庆典达到了高潮,高呼“天佑吾皇”和“德意志万岁”的人们不能预见,整整92年后的同一时刻,大洋彼岸的美国人的心情和感受,此时此刻,他们正在为公海舰队即将获得的强大战舰而欢欣鼓舞。

  按照德国战列舰的制造习惯,本级舰本来打算建造4艘,按照1909年开工1艘,1910年开工3艘的速度进行建造,但是1909年11月的一份海军建议案催生了第五艘凯撒级战列舰,并在无意间改变了原本毛奇级3号舰塞德利茨号的命运。当时海军提出需要一艘具备强大指挥能力的战列舰作为日渐强大的公海舰队的总旗舰,指明希望这艘指挥舰是凯撒级,并上报了估算的造价4540万马克。议会在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勉强的通过了1909年度的追加预算,用于采购此舰。这就是后来的公海舰队总旗舰菲特烈大帝号。这艘决定建造最晚的凯撒级战列舰于次年1月26日在汉堡的伏尔坚船厂开工,反而成为开工第二早的凯撒级。由于该舰在建造中临时计划增加更多的旗舰设施,所以伏尔坚船厂指出原有预算距离该舰的实际造价有着110万马克的缺口,然而海军为此于1910年2月提出追加预算案却被议会驳回。当时的议会有感于欧陆局势日益紧张,因此在经费方面更加像陆军倾斜(原本为海军申请的这110万马克最终拨给了陆军,用于采购马克沁机枪,这批机枪在马恩河会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算是把好钢用在了刀刃上)。无奈的海军只得从既有的拨款中像挤海绵一样的挤出这笔款项,即使在高层中影响力颇大的提尔皮茨面对此种情况也唯有苦笑而已。这110万马克来自塞德利茨号的建造款,这也导致了对塞德利茨号的设计的修改(这在前文也有提及),最终这艘本来计划1910年2月27日动工建造的战列巡洋舰的开工日期不得不推迟3个月。

作为公海舰队中唯一一款的建造了5艘的战列舰,凯撒级的设计可谓成功,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凯撒级开工的时候,它是世界各国在建的战列舰中最强大的。德国人在最新式的战列舰建造数量上首次也是唯一一次超越了英国,质量上也更佳,但是英国人却决定保持他们在战列巡洋舰上的优势,一级更强大战列巡洋舰的首舰于1909年9月26日在海峡对面的英伦三岛上投入了建造,它将装备英国最强大的343毫米主炮,并拥有27节以上的最高航速,而按照英国战列巡洋舰的建造习惯,这一级战列巡洋舰将建造3艘!面对这种情况,德国人束手无措,因为每年德国海军获得的经费仅能保证开工建造4艘主力舰,其中只能有1艘是战列巡洋舰,指望追加预算这种事儿显然是不能长久的。有限的经费必须被最高效的利用,德国人必须在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之间做出权衡。

没有战列巡洋舰的1911年和具有战略意义的战列舰:国王级

“战列舰还是战列巡洋舰?这是个问题!”——舍尔海军上将

  是的,对于1911年3月的公海舰队来说,这是个艰难的问题。此时公海舰队建成和在建的正规战列巡洋舰只有4艘,而英国有9艘;建成和在建的战列舰方面,公海舰队有13艘,而英国有18艘,其中仅1911年1-2月间英国就开工了4艘战列舰!

  对于公海舰队而言,数量的劣势已成定局,现在的问题仅仅是到底要优先缩小战列舰的差距还是战列巡洋舰的数量差距。而在这个时刻,几乎所有的海军高层领导人都坚定地站到了战列舰的一边。而对于这个选择的原因,提尔皮茨在1930年3月6日同舍尔的一次会面中,留下的谈话记录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二:

舍尔(以下简称舍):元帅,在上次战争中(指一战中),公海舰队第一侦察分队(即战列巡洋舰队)的战绩之辉煌,完全盖过了公海舰队主力(即战列舰队),如果我们拥有更多的战列巡洋舰,战争的进程必将被改写。

提尔皮茨(以下简称提):是的,我们的战列巡洋舰要比英国同期的产品更加优秀,尽管我们的数量更少。

舍:如果当初能够把1911年的主力舰造舰经费用于建造4艘塞德利茨号那样的战列巡洋舰的话,在开战时我们就能获得10艘战列巡洋舰,这样。。。。。。。

提:(打断舍)我的朋友,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事实上同样的话希佩尔和西莱姆都曾经跟我说过。不错,我们的塞德利茨号很优秀,它实际上已经不仅仅是一条战列巡洋舰,而是伪装成战列巡洋舰的战列舰。但是,海军是国家的强力机构之一,这意味着公海舰队是德国的舰队,而德国不是公海舰队的国家。舰队的发展必须服务于国家战略。德国当时面临的问题是:我们要绷紧神经,继续大规模扩充军事力量,避免挑衅,并耐心的等待。直到我们的海军力量建立起来,迫使英国人让我们和平的呼吸。

舍:您的意思是,公海舰队生来就不是以战争为目的的嘛?

提:(沉默良久)何止是公海舰队,皇帝当时设计的整个第二帝国的战略都不是以战争为目的的。英国人赖以维护其霸权地位的东西是海权,而英国的海权建立在战列舰上。如果我们能在战列舰的质量和数量上达到或超过英国,就能迫使英国成为我们的盟友,或者迫使英国(沉默)

舍:或者迫使英国同我们开战,进而摧毁我们。

提:是的,英国人选择了后者。老实说,我和皇帝当时都没有想到英德之间的战争会爆发。按照当年的形势,如果我们能在1911年开工建造4艘战列舰,我们建成和在建的战列舰总数就能达到17艘,而英国方面的数字是18艘,考虑到我们在战列舰防御能力上的优势,尽管我们的船可能完工时间晚上那么几个月,这个力量对比也足以让英国倒向我们。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英国已经表现出了和解的态势,但是我的愚钝使得这个机会最终溜走了(这件事将在下文中提到)。

舍:元帅不必自责,当局者迷,在当时的情况下,很难有人能做的比您更好。

提:不。这件事令我感到深深的自责,如果我能有老宰相俾斯麦一半的远见,就能避免悲剧的发生。我始终不能原谅自己,看来这个遗憾要被我带到另一个世界中去了。

舍:(失声痛哭)我的元帅!

在这次会面之后20天,提尔皮茨于家中病逝,临终前一天的晚上,他让家人将公海舰队第一侦察分队各舰的模型搬入其卧室;而舍尔也于同年逝世——笔者注

  为了逼迫英国与之结盟的国家战略,战列巡洋舰必须为战列舰让路,这就是德国的选择。造战列舰,而且是更强大的战列舰!在设计室里,在凯撒级战列舰的蓝图的基础上,一款与之有着相似外形的新战列舰的蓝图正在描绘:同样的布局,同样的装甲,同样的速度,更大的火炮;在克虏伯工厂里,技术人员在抓紧一切时间制造和测试更强大的350毫米口径的火炮;在议会大厦里,海军高层为了每艘高达5000万马克的建造费用和议员们唇枪舌剑的交锋。公海舰队在焦急的等待,德皇本人更在焦急的等待!德皇知道,这四艘空前强大的战列舰不仅仅是威力超群的海战兵器,更是对英谈判的战略筹码!

  1911年9月6日,国王级战列舰的全部设计敲定;1911年9月28日,第一门生产状态的350毫米炮推出了克虏伯工厂大门;1911年10月3日,第一艘国王级战列舰在威廉港皇家造船厂投入建造;同年11月,2艘同级舰开始建造;再在随后的1912年1月,第四艘也进入施工。

  于是,英国人害怕了!4艘最强大的战列舰使得英国人甚感底气不足。德国人在用和英国同样的速度建造战列舰,而且德国战舰更为强大,这个印象像幽灵般盘踞在每一个英国人的脑海中。经济显露疲态的大英帝国,在这样连绵不断的激烈造舰竞赛感到力不从心了!英国人知道,如果不能遏制住军备竞赛的势头,大英帝国的经济元气将会被一点一点的消耗,是时候结束这种烧钱的游戏了!

  就在1912年2月,英国第一海务大臣霍尔丹访问德国。表面上,他的使命是商讨成立大学委员会事宜,实则带去的却是英德海军协定,以及附带的更为重要的“中立协定”!这个协定规定,英德两国签约之后,“若协定之任一方卷入不可归咎于其侵略之战争中,另一方对深陷其中之盟邦至少保持友善中立”。而德国仅需付出的代价是限制远洋海军的发展,不参加反英同盟,在殖民地问题上互相承认利益。如果俾斯麦在世,看到这样的条款,必然会以手加额,庆幸上天眷顾德意志。有了英国人的中立协定,即使法俄联手,也不可能完成对德国的成功的战略夹击!只要这个协定被签署生效,就等于英国承认了德国欧洲大陆路上霸主的地位!

  可惜,德皇和他扩充海军的坚定伙伴提尔皮茨,未能洞见此即为英国之底线。就在霍尔丹抵达柏林的前夜,德国新一轮的海军扩军计划(事实上,这个计划因太过庞大而不可能被付诸实施,只可能停留在纸面上,无疑是逼迫英国人就范的虚张声势之举。)公布于天下。此举彻底惹恼了英国。从此,原本仅仅局限于英国海军的对德战备成为了英国的国家行为,英国人开始一心一意的战备,再不回头了。而和平,也在那一刻彻底的烟消云散,国王级战列舰的开工建造所赢得的战略机遇,也在那一刻成为了镜花水月。当1912年3月,英国宣布年内将开工全部4艘铁公爵级战列舰并建造装备381毫米(15寸)巨炮的虎号战列巡洋舰和2艘同样装备381毫米巨炮的新式战列舰,一切证据都表明英国开始全力备战,德国终于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时候,一切都晚了。

对英备战的产物:德弗林格级战列巡洋舰

  英国人要一年之内开工7艘主力舰!在1912年3月的时候,这条消息刺激着德国海军和德皇陛下的神经。因为它所传达的意思是:英国人要准备开战了!

  德国人明白,自己不能无所作为。可是紧张的陆军扩充却使得德国人囊中羞涩。德国海军知道,在1912年自己尚能获得足以建造4艘新式主力舰的经费,但是在未来的1913年,自己获得的经费可能只能用于建造3艘,甚至只有2艘主力舰。既然现在的任务是备战,那就要把每一分钱都用来切实的提高德国舰队的整体战斗力。德国人注意到,新开工的英国7艘主力舰中只有一艘是战列巡洋舰,剩下的6艘都是战列舰。这样一笔账是很明显的:获得新造战巡之后的英国战巡部队将拥有10艘战巡,获得新造战列舰之后的英国主力舰队则拥有24艘战列舰,考虑到目前英国为他国在建的3艘战列舰战时可能为英国征用,英国战列舰总数极有可能是27艘;而德国已经在1912年开工建造了一艘战列舰,这意味着1912年只能再开工3艘主力舰。如果这笔钱用于制造战列舰,那么德国也只能总共获得20艘战列舰,依然于英国人有着多达7艘的差距,于事无补;而如果能把这个资金投入到建造3艘强大的战列巡洋舰当中,德国就能获得7艘正规战巡,如果算上准战巡布吕歇尔号,德国人的战巡部队总数就能达到8艘,考虑到德国战巡的战斗力普遍相对英国所占据的优势,在未来的战斗中德国战巡队能够以较小的代价击败英国战巡部队。而一旦战巡部队失败,英国的大舰队战列舰部队就会成为聋子和瞎子,空有庞大的规模,却根本无法做出有效地反应。于是,1912年成为了德国战巡开工建造最多的一年,而这一年建造的战巡,就是在日后的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德弗林格级。

  作为一款长达231米,标准排水量3.1万吨有余的巨舰,德弗林格级有着和国王级同等级的舰体和炮塔防护以及同样的350毫米主炮,只是火炮数量降低到8门。在动力上,考虑到在未来的战争中会遭遇封锁而导致石油进口困难,所以德弗林格级恢复了燃煤锅炉,正常出力情况下,可以达到26.5节的最高航速。高速,重甲,重炮,所有这些使得德弗林格成为了一战前期德国海军乃至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巡洋舰(或许叫快速战列舰更为贴切)。

  实际上早在1911年底,德弗林格级的总体设计就已经完成,当时计划为德弗林格级完全配备燃油锅炉,这样该舰可以达到28.6节的高航速。出于上述原因,这个设计于1912年3月6日被命令修改为燃煤锅炉。这样的修改按照正常速度需要1个月时间,但是在设计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仅用了10天即告完成。首舰于1912年3月30日于汉堡的布罗姆福斯造船厂开工建造。到当年底,全部3舰均已开工。

空空如也的1913年

  随着陆上扩军备战如火如荼的展开,德国海军主力舰队扩军成绩在1913年是个刺眼的数字——0艘。这一年没有任何新的主力舰开工建造,因为举凡钢材、工人,都被优先供应陆上扩军。虽然新设计的装备380毫米炮的战列舰巴伐利亚级两舰在1913年9月就举行了开工仪式,但是其中真正开工最快的巴登号也要在1914年1月5日才真正开工,并且显而易见的没有一艘在一战爆发时完工,因此,我们把它放在下一部分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

  德国海军在战前的扩军中,实际上从未获得过充足的经费,人们曾经做出过统计,在1907-1914年间德国用于海军装备建设的拨款仅相当于同期英国海军的40%。但是到开战时德国人硬是用这么可怜的经费建立起来了世界第二大舰队,其中主力舰队的数量更是超过了英国的7成。到1914年悲剧性的一战爆发之时,公海舰队拥有5艘战列巡洋舰,1艘准战列巡洋舰,14艘战列舰,全部主力舰共计20艘。无论是否愿意,无论是否准备好,公海舰队都必须踏上未知的征途。公海,是自由还是囚禁?历史等待着公海舰队的钢铁巨兽们用自己的舰炮给出答案!

第三部分:1914-1918

“今日为友,明日为友,永远为友!”

              ————1914年英国访问舰队离开德国时的旗语

  外甥的舰艇挨着舅舅的舰艇,静静的在港中停泊,米字旗和鹰徽旗随风翻卷,湛蓝色的海水和雪白的战舰相映成趣,岸边随处可见两国海军官兵联谊的身影。这幅图景并不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幻想,而是1914年英国舰队访问德国时的真实写照。战争离他们似乎是那么的遥远,直到来自巴尔干半岛的枪声传到人们耳畔。英国舰队匆匆的返航,在即将离开德国港口时,用旗语向送别的德国舰队打出了“今日为友,明日为友,永远为友”的信号。

  不到两个月之后,英国对德宣战。德国舰队的官兵们依稀记得那句旗语信号,只是没人再会相信。友谊?似乎和那时的战争离他们一样遥远,如果不是更远的话。现在,公海舰队是德国人的希望,为了获得来自海外的输血,他们必须与英伦三岛上的“朋友们”进行殊死的搏斗。他们脚下和尚在船厂中建造的钢铁巨兽们,是他们的力量之源。

德国传统战列舰的绝响:巴伐利亚级

  受到陆军大规模备战的影响,原本应该在1913年就投入建造的2艘巴伐利亚级战列舰直到1914年才真正的投入建造。事实上,尽管最终投入建造的巴伐利亚级在很多方面都像是国王级的4座双联380毫米主炮版本,但是巴伐利亚级的设计渊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1909年。

  当时,德国海军设计部门普遍认识到一个事实,那就是德国战列舰的火炮口径普遍小于同期设计建造的英国战列舰。尽管有证据显示英国火炮的实际穿深和同期德国火炮相当甚至略逊,可有些设计人员还是发出了被英国人牵着鼻子走的感慨。一些激进的设计人员曾经私下里建议德国设计建造吨位超过4万吨的战列舰,搭载一种口径在420毫米的45倍口径战主炮,一劳永逸的获得海军军备竞赛的优势。但是大多数理智的设计人员明白,德国造船业对建造如此大的战舰还缺乏经验和信心,至于将火炮口径直接从305毫米提升到420毫米更是天方夜谭。且不论研制这样巨大的火炮所需要的经费支出,光是研制周期就将是极为漫长的,更不要提不能确定的研发风险。于是这个建议毫无疑问的被否决了,但是研制超级战列舰的欲望却在很多战舰设计人员心中由此生根发芽,并将在将来以某种怪异的方式得到宣泄。

巴伐利亞

在当时战列舰主炮口径的发展趋势便是大型化,随着350毫米舰炮设计工作的完成,克虏伯的设计人员又立刻着手研制口径更大的舰炮。可是在口径选定上却出现了分歧,一部分和海军关系较为密切的设计人员青睐400毫米,另一些相对保守者则更加青睐380毫米。而原本仅限于克虏伯设计人员之间的讨论在海军当局插手进来之后变得更加复杂,为此,1911年8月4日,德国海军大臣提尔皮茨命令在当年9月1日前详细的对380和400毫米舰炮进行考察,以便为1913年开始的强火力战列舰建造计划装备足够威力的大炮。德国海军面临两难抉择,倘若选择380毫米炮,则火炮的开发进度刚刚赶得上军舰的建造,但到时英美等国可能已经制造出于此相当的甚至口径更大口径的舰炮。若选择400毫米炮,由于存在较大的技术难度,不大可能在1913年计划中为军舰配齐主武器。

  在9月1日的讨论会上,支持380毫米炮和支持400毫米炮的两派旗鼓相当,德国海军武备部长古德萨十分青睐380毫米炮,而德国舰艇设计部长布鲁克纳则是400毫米炮的忠实粉丝,随着时间的流逝,讨论渐渐升级为争论。而提尔皮茨本人对这两种主炮的选择也颇多疑虑,一时间讨论会陷于僵局。无奈的提尔皮茨不得不将各派提出的方案和最终的选择权交由德皇本人。

  在经过的深思熟虑之后,提尔皮茨本人在1911年9月底霍亨索伦家族一年一度的皇家围猎上将方案提交给了德皇。皇帝本人最初对拥有5座380毫米炮塔的3万吨方案和拥有4座400毫米炮塔的3.2万吨方案表示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在得知这两种方案的预计造价都将达到6000万马克以上之后,皇帝沉默良久。显然,即使对于极为喜爱大型战舰的德皇来说,6000万马克的造价也显得过分昂贵。

  为了控制造价,在1911年11月初,德皇建议设计一种拥有4座双联380毫米主炮的战舰。这种战舰应当具备2.85万吨的标准排水量,以及稍强于之前战舰的装甲。这与提尔皮茨本人在经过近2个月的权衡取舍后的计划简直如出一辙。

  有资料认为,德国是因为英国海军开工了安装381毫米主炮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才决定建造380毫米主炮战列舰。这是误解,当德国舰队舰艇设计部长布鲁克纳于1912年1月6日接到设计命令时,他还根本不知道伊丽莎白女王级的存在,更别提详细的技术指标,其实伊丽莎白女王级在10个月后才动工兴建。1月16日,德国海军部召开了1913型战列舰技术会议,正式开始军舰的初步设计,并决定以国王级为基础进行修改设计。6月底,提尔皮茨向德皇威廉二世展示了新战列舰的1:200设计草图,并受到皇帝的好评。1912年9月30日,威廉二世正式签署命令从12月20日起为巴伐利亚级战列舰进行拨款,该级计划建造4艘,预计平均造价为每艘5150万马克,略高于国王级的5000万马克均价。

作为一款从国王级改进而来的战列舰,巴伐利亚级沿用了德国大型军舰一贯的长首楼舰型,动力较国王级有所增强,在海试中实现了5.6万马力22.75节的航速,其装甲同国王级相比也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而是通过削减次要部分装甲来增强主要部分装甲。值得一提的是,巴伐利亚级是第一级采用了三足主桅的德国战列舰。这是因为战列舰交战距离的不断增加,用于了望和修正炸点的观察哨的位置也必需随之上升。德国战列舰传统的轻型单柱桅虽然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的优点,但抗振性和抗损性差,易产生摇动,无法在其上布置较多的设备(为此原先采用轻型单柱桅的战列舰都经过了改装,经过结构加强之后的单柱桅更加粗大)。英国已经开始在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上配备中央火力控制系统,德国也要求为巴伐利亚安装同类系统,而这要求承载能力更强的桅杆结构。

  虽然巴伐利亚级的头两艘战舰都在1913年举行了开工典礼,但是由于前述原因,首舰巴伐利亚直到1914年1月5日才得以开工,2号舰在稍晚的1月22日也投入了建造。两舰均于1915年5月下水,并分别在1916年7月和9月完工,经过短暂的海试之后,很快加入公海舰队,并在之后的海战中有着抢眼的表现。而原计划建造的3号舰和4号舰最终取消建造,其经费和资源被用来加速建造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的2号舰和3号舰。

  综合看来,巴伐利亚级战列舰是传统意义上的超无畏舰中极为优秀的作品,价格适中,装甲和火力也极为优秀。然后,急速进步的技术却将慢速的战列舰迅速的边缘化,德国从塞德利茨号所开启的后塞德利茨型战列巡洋舰(实为快速战列舰)的光芒完全盖过了传统战列舰。巴伐利亚级战列舰与同期设计建造的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相比,除了价格相对便宜,装甲略有优势之外,主要战术性能均不如后者,也正是有鉴于此,巴伐利亚级成为了德国传统战列舰的绝响,被取消建造的3号舰和4号舰无言的诉说着传统战列舰的最终结局。

北大西洋之王: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

“我们遭遇了德国新式战列巡洋舰,它们穿过烟幕,以超过26节的高速冲向我们,并且在17000码距离上向我们开火……一发炮弹击中了A炮塔的正面,并穿了进去,我再也没见到一个人活着从炮塔里出来。”

  ————原伊利莎白女王号前桅瞭望员埃塞克·罗斯维尔回忆录《桅盘里的视线》

  上面这段文字出自曾经与马肯森级交手的英国战舰上的瞭望员之手。事实上,在所有曾经与马肯森级对阵的英国战舰上的水兵的对战斗的回忆里,都或多或少的透露着不安甚至恐惧。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的对手,是1917年时最恐怖的战舰,用第一侦察集群司令官西莱姆在1917年6月的原话说,就是“能击败马肯森级的战舰还没有被建造出来!”

德弗林格級戰列巡洋艦的三號艦興登堡號,與前輩們不同,它採用了三足桅

这款强大的战列巡洋舰早在设计之初就被要求拥有同巴伐利亚级相当的火力与防护。很多人认为马肯森级是巴伐利亚级的战列巡洋舰版本,这是不正确的。在一份提尔皮茨1912年底签署的备忘录中提到,“新式的战列巡洋舰将继承德弗林格级的船型,并提高干舷以增强适航力,其所采用的主炮塔型号应当与新式战列舰相一致。”这表明从一开始,马肯森级就是德弗林格级的直系后代,而它和巴伐利亚最大的相同点恐怕就是那4座380毫米主炮塔和350毫米的主装甲带了。

全力公試中的馬肯森號

本级舰的主尺度和德弗林格级相当,几乎可以将它看做是采用了4座380毫米双联炮塔和部分燃油锅炉的德弗林格级。出于和巴伐利亚级同样的原因,本级舰也采用了三足桅,用来承载射控设备。而为了节约舰面空间,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将两座烟囱合并为一,这个粗壮醒目的烟囱成为了马肯森级最明显的标志,也使得马肯森级成为了德国战巡中最容易辨识者。

面向未来:GroßSchlachtschiff 1920

当日德兰战场逐渐被高速返航的德国舰队甩在身后,基尔运河呈现在公海舰队数万将士眼前之时,最先出现在海蒂西莱姆、莱因哈特舍尔等海军高级将领脑海中的第一个念头并不是鲜花、掌声和勋章,而是公海舰队未来的新式战舰。在此后将近半年时间里,德国人都在总结日德兰的经验和教训。这段时间里,海军高级将领会同军舰上的技术军官和设计人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确定了新式战舰的技术指标。

参与讨论的所有人都明白,这款战舰作为一款面向未来的新式战舰,它必须能够应对20年代甚至更晚的海上战争,这一点从它的名中就可以看出:GroßSchlachtschiff 1920(1920型大型战列舰,缩写G20)。

这款战舰的设计工作开始于讨论结束后的1916年6月,而计划装备于该级舰的史无前例的420毫米巨炮也于稍晚的1916年9月开始了设计工作。期间军舰的设计几经修改,最终于1917年7月敲定了全部设计图纸,按照设计,这款战舰拥有4.35万吨的排水量,全部有燃油锅炉驱动的13万马力的主机将使得该舰拥有超过27节的航速,其外观与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极为相似。

在装甲防御上,它的主炮塔、炮座和主装甲带同样是350毫米,上部装甲带是较之前略微削弱的150毫米。但是与以往的德国战舰在正常排水量的情况下其主装甲带仅仅延伸到水线下1米的位置不同的是,L20型的主装甲带延伸到了水线下2.6米,德国的设计者们计划利用这样的装甲设计来抵御水中弹的威胁,同时主防护区域占到了水线长度的70%,同时水平装甲也提高到了130毫米,足以抵御在正常交战距离内以大角度落下的任何战列舰炮弹。在鱼雷防御结构上,本级舰沿用了以往德国战列舰的设计,通过使用厚度为50毫米的TDS来抵御来犯的鱼雷。

该级舰最为惊人的是它的火力。8门420毫米L45巨炮将可以以每秒钟810米的初速将重达950千克的炮弹推出炮膛。显然,这种火炮延续了德国战列舰主炮高速轻弹传统,但是由于口径的原因,420毫米的轻弹也要比英国15寸的重弹更重(事后得知也要比英国的16寸轻弹重),因此即使是在远距离上也有着优良的威力。

这8门威力强大的420毫米巨炮被安装在4座双联装炮塔之内,布置方式和马肯森级如出一辙。最值得注意的就是该级舰的副炮布置,似乎是预见到了未来飞机对主力舰的威胁,该级舰放弃了150毫米L45炮和炮廓布置法,改为采用20门被布置在双联装炮塔内的105毫米L55高平两用炮,配合88毫米高射炮进行防空作战。这是德国主力舰第一次计划采用炮塔化副炮布置和以高平两用炮作为副炮。

该舰计划于1919年6月正式开工,首批建造两艘,然而1918年底爆发的革命和威廉二世的黯然退位使得该舰注定不可能在德意志第二帝国有生之年得以实现,虽然继任的共和国政府决定按照计划令该级舰在1919年6月底投入建造,却不能阻止2年半之后的一纸华盛顿海军条约对这两艘高铁巨兽兵不血刃的致命打击。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尽人事而听天命

1918年注定是改变历史轨迹的一年,这一年,即俄国1917年革命之后,德国,法国,奥凶,土耳其,英国等国都陆续爆发了大规模的工人运动甚至革命。再也打不下去的各国不得不同意停战,坐到和谈桌边。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的著名预言,“战争引发革命,革命制止战争”,成为了现实。

当停战的决议和德皇退位的消息传到基尔,传到威廉港,传到所有公海舰队将士耳朵里,没人感到意外。人们的脸上挂着淡然的表情,四年了,他们为德国,为德皇战斗过,牺牲过。现在战争结束了,德皇退位了,作为士兵,他们已经做了能做的一切,现在,他们和曾经的公海舰队都在静静地等待命运的判决,而这四年来的一切是非功过,也将等待后人评说。

1920年,一座纪念战争中牺牲的德国水兵的公园在基尔落成。在公园的入口处,矗立着一座纪念碑,上面的碑文,似乎可以作为公海舰队的主力舰们和曾经操纵它们作战的德国水兵命运的最佳注脚:

“我们为自由而战,并且得到了自由!”



後記:

這是一篇有關於並不存在的戰艦和同歷史上大相逕庭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架空文章。歷史上的公海艦隊可謂是人類工業和海軍技術歷史上的奇蹟,我嘗試著用海軍歷史的寫法創作了這篇文章,算作是對歷史上公海艦隊中那一艘艘凝聚著人類智慧和技術的工業時代的工藝品的另類致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