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中国人眼里,公务员是最有保障的职业,轻松稳定,待遇优渥。但实际就职于公务员单位的人,不仅有公务员,也有不少临时工。中国的”编制”犹如一堵墙,让“编内”的公务员有了“铁饭碗”,也让“编外”的临时工成为不被关注的另一种存在。

十年前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政府部门做临时工。

1. 一个处级单位的阔绰

这个小小的处级单位,掌握着重要的民生资源,办事的群众川流不息,拍摄的媒体络绎不绝,参观的单位往来不断。由于业务繁忙,我一报到就被分到办公室当秘书,工作内容不仅是起草文件和办理公文,还有对外宣传和日常接待。

那时的南方媒体敢作敢为、言语犀利,报纸和电视常有涉及政府单位的报道,也经常站在民众立场辛辣地批评一番,政府高层亦会时刻留意这些舆论。为了减少负面报道、维护单位形象,领导让我与媒体接洽,一方面对他们的日常采访拍摄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及时掌握他们报道的内容。而对这些记者及时”引导“的方法除了时不时包个两三百元的信封作为”交通费“,每年还要请他们吃几次饭。

有一次,领导没空出席宴请媒体的饭局,交由省厅宣传处点菜,我负责陪他们吃饭和买单。这一餐吃的相当豪华,鲍鱼、龙虾、鱼翅等都是空运来的食材。我料想价格定然不菲,还好我带了单位的红酒和洋酒来,心想可以省下一笔酒水钱。结果签单的时候我差点晕过去,13800元!只有一桌菜十个人!

单位的奢华作风,不止表现在对媒体的“优待”,公务接待和会议也都出手阔绰,短短两个小时的内部会议总是安排为两天一夜的“酒店休闲之旅”。不到一年时间,我几乎跑遍了省内的所有五星级酒店。每次费用超出规定标准,我都被要求与单位会计一起加班做出“合格”的活动方案,通过增加天数和人数将人均费用压低,以备年度审计之用。就连领导出国旅游拿回的旅行社发票,也如法炮制进行报销。

2.临时工的薪水是全市最低工资

单位有钱并不一定代表员工薪水会高。公务员的工资有地方财政拨款,临时工的开支则要动用单位自收自支的部分。为了降低用人成本和减少劳资纠纷,单位临时工都是与人才市场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务派遣人员“,合同上的薪水是当时广州市的最低工资,每月1300元。第一个月试用期扣除五险一金,我只拿到手七百块,转正后有了绩效奖金,加起来也不过两千多元。

其实当年我考研失败,原本面试了一家薪水不错的新创公司,但家人以“私人公司不是正经工作”为由坚决反对,最后托亲戚介绍了这份工作给我。他们认为,即使是政府的临时工也比帮别人打工体面。然而有些工作并不是想象中那样光鲜,政府临时工的真实处境是”同工不同酬“。

公务员与临时工不仅薪水相差甚远,身份的区别也体现在其他的福利上。比如假期,公务员的假期种类很多,年假、探亲假,再加上平时加班也有补假,我办公室的同事每天都轮流休假,一边抱怨假期多得用不完,一边把手上紧急的工作交给我。比如医疗,单位的医务室必须持公务员的公费医疗证才可进入,虽然有的临时工会借用同事的证件去免费看病或者开药,但我总觉得这好似在”乞讨“。

面对不公平的待遇,临时工时常向单位工会提出诉求,但工会下属于单位党委,功能上形同虚设。身为公务员的工会主席还会反问:“你们总问单位能给你什么,怎么不先自问问自己能给单位贡献什么?”如此以来,临时工总是做不长久。但离职率虽高,挡不住效益好带来的高人气,一批走了又马上有新人争先恐后地报到。

3.领导的器重是一种利用

成为办公室的核心力量之后,单位领导隐隐担忧我会辞职,一有机会就找我谈心:“你还年轻,不要只看眼前,我们单位是锻炼人的地方。”“你和他们不一样,领导们都希望你长久留在这里工作。有没有打算考公务员?我们都会帮你的!“涉世未深的我因为几句欣赏鼓励的话语就对前途充满希望,干劲十足,总是很干脆地接受领导指派的额外工作。

上访群众带着媒体闯进来,信访室的人不见踪影,我被推出去安抚访民。只见一群人簇拥着一名记者冲上楼,许多人手上拿着小型摄像机。这些市民已经十分懂得借助媒体力量,见我迎面而来,一个个镜头对准了我,“我们要见领导!”我解释说领导不在,有什么诉求请先和我讲。”再不叫他出来我们就把现在拍的片放上网直播!“我只能把他们带到会议室休息,和他们解释了许久,做了详细记录。好不容易说服访民离开,回到办公室,领导端着茶杯笑着说,”说不定今天能在新闻上看到你呢。”同事们向我投来同情的目光。

一个周末的下午,主管我们单位的省厅举办年会晚宴,领导打电话来让我去帮忙。搭了一个小时地铁来到省厅门口,我见到了同单位同为临时工的几个女生。一个女处长将我们带进饭堂培训,先是穿上了服务生的制服,然后学习如何”端盘子上菜“。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帮忙”就是当”服务员“。在厨房的小板凳上吃了一点盒饭,晚餐开始了,我们在后厨和大厅之间频繁穿梭,一桌桌地端菜、斟酒和倒茶,有人穿着高跟鞋站了几个小时,有人被汤汁烫伤了手。第二天回到单位,每人领到了45元加班费,每小时9元,共5小时。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我不曾知道秘书的工作内容可以如此宽泛,每当遇到棘手的为难的事,领导就会想到我。从最前线的”挡箭牌“,到最幕后的”勤杂工“,领导的所谓”器重“,不过是一种利用。

4.政府单位也有潜规则?

当时省厅讲排场之风盛行,各下属单位也都纷纷贡献财力和人力。我所在的单位既不缺钱,也不缺人,去省厅饭堂帮忙的事让领导大获好评,他决定成立礼仪队,将年轻女生多的优势发扬光大。

礼仪队有我,有和我一起”端盘子“的几个女生,还有阿芸。艺术院校舞蹈专业的阿芸,两年前大学毕业后来到单位工作,因为人长得甜美又能歌善舞,她是单位的形象代言人,也是省厅大小活动的主持人。虽然都是临时工,阿芸的待遇比较特殊。大家的日常工作繁忙而且有完成时限,礼仪队临时任务结束后经常要回去加班加点。而我每次上班时间找阿芸,她不是在玩手机就是戴着耳机看剧,一点也不忙。有一次在郊区出差我们住同一间房,吃完晚饭她就先回广州了,我很羡慕她可以搭领导的顺风车提前回家过周末,我却要留到第二天做各种收尾工作。

省厅举办征文比赛,我的诗歌获了奖,但领导决定派阿芸代表单位出席厅里的颁奖仪式,并代我表演朗诵和领奖。我对这样的安排感到不满,正想冲进领导办公室理论一番,却听到办公室的同事聊起阿芸,“来了两年,岗位换了有五六次吧?”“别人都是越来越忙,她是越来越清闲。“”那很正常,人家和黄厅长的关系不一样。”

我知道省厅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各种熟人关系多,但对“关系不一样”我依旧半信半疑。没多久,传来了黄厅长违法违纪被双规的消息,阿芸也辞了职。调查组报告称,黄厅长的情人有两位数,从机关的女干部到直属单位的临时工,有人为了升职,也有人为了转正。一直被家人灌输”公家单位正规安全“,我从没想过自己身边也存在着这样的”潜规则“。

5. 临时工不是公务员身份的跳板

自从公务员实行统一招考后,单位内部转正的临时工寥寥无几。五年或十年后选择留下的人,或者出于惯性,或者已经认命,放弃了对公务员身份的追求。一些人努力过,一边工作一边应试,但因为忙碌的工作消耗了太多时间和精力,很难在笔试就已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虽然不容易,但对我来说,只有考公务员才能为了改变我的处境。经历了几次失败,终于在本单位招生考试的关键一次进入了面试。领导热心地帮我进行模拟面试的练习,我也满怀希望与信心。这是我最接进目标的一次努力。

面试的结果出来,我的成绩是倒数第一。沮丧中,我在领导办公室见到了面试时对我点头微笑的副厅长,他说:”你的表现不错,可惜,你们单位太热门。“单位领导安慰我,”要不你去考别的冷门单位,再调过来。“人事部的同事悄悄告诉我,和我一起面试的几个人都是新上任厅长的”关系户“。

这次失败让我体会到临时工转正的艰难,既要靠实力和运气,也要论资排辈拼关系。将”临时工“当成公务员身份的跳板,只会让自己在旋涡中越陷越深。而且,这家单位的”黑暗“让人身心疲惫,我终于辞了职。


我做政府临时工的日子实在无比心酸,薪水低、没有升职空间、随意任人差遣。作为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副产品”,临时工一边帮公务员分担工作,一边赋予公务员优越感,一边接受体制的剥削。

然而,在体制里被剥削的又岂止是临时工?只是,曾经的我将“公平”寄希望于“公务员身份”,看不到”铁饭碗“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