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回答立法會議員就活化河溪的成效,上週三的工務小組委員會就活化翠屏河撥款申請的議程文件 (PWSC(2019-20)9*) 中[1],有就活化啟德河的成效[2]提供以下的回應:

『渠務署 和土木工程拓展 署 於 2011 至 2018 年 分別在 黃 大 仙 區 和 啟德發展區重建 啟 德 明 渠 , 以 提升其防洪能力。 啟德明渠 已 引 入 多 種 綠化和生態 改善措施 , 以 活 化 成 一 條 在 市 區 的 翠 綠河道走廊。 河 畔 提 供 了 共 長 約 2.2 公里的 花 槽 以 改 善 河 岸 環 境 。 為模擬自然河道,啟德明渠項目 亦 包 括 重 鋪 明 渠 , 沿 河 堤 安 裝 仿石並設置種植盤 。為改善河道的生態環境, 提 供 了多項 生態改 善措施 , 例 如 在 河床栽種 约 280 平方米的 水生植物 , 及 設 於河床 的 魚洞穴 和 導流板 等 。 渠務署現正進行 工程完成後的 生態調查 , 以 審 視 生 態 改善措施的 成效。 2018 年的初步 調查结果顯示 ,對比 2010 年 修 復工程開始前 的 情 況 , 鳥類的品種 由 21 種增加至 2 8 種 , 數 量 由 8 4 隻增加至 233 隻 , 而 魚洞穴及導流板附近 亦 發 現 更多魚群。 此 外 , 我們亦於 啟德明渠項目 的 黃大仙 段 提 供 了 四 個 新 河 畔 觀 景位置。 為改善摩士公園和啟德河之間的步行環境, 項 目 亦 為摩士 公 園 進 行 了 美化工程 , 以 及 把 東泰里行人 天 橋 由 1.8 米 擴 闊 至 4 米 並 加 設玻璃護欄。 啟德發展區 內 那 段 的 河畔亦將提供 景 觀 河畔休憇 空 間 , 供巿民享用 。 』

由於文件沒有提供生態的詳情,包括那28種鳥類的名稱,及點算數量的時間等,發現更多魚類方面更是一點數字都沒有,實在難以評估有關工程在生態改善的效益,建議政府可以開放河溪生態普查的工作,讓公眾尤其是非政府部門NGO及老師和學生們可以持續進行,把資料放上公開平台,如 iNaturist (https://www.inaturalist.org/)之類的公眾平台,隨時把生態發現的時間、地點和品種上載,這些網站提供人工智能軟件,可以從上載的照片中的生物估計物種的名稱,所以毋須生態專家亦可參與生態普查,最適合這類鼓勵公眾到訪的市區生態景點。

隨著手機的普及,生態普查再不一定要生態專家進行,更加不應再是這樣每幾年才做一次的調查資料,眾所周知生態隨時間季節和環境而改變,即時且連續的生態資料最能反映生態的四時轉變,過去由於費用的問題不大可能實行全天候生態普查,但現時普及的Co-sourcing方式,生態普查應可讓民間參與,甚至全球參與,為研究出一分力

參考:

[1] 活化翠屏河撥款申請的議程文件 (PWSC(2019-20)9*) https://www.legco.gov.hk/yr18-19/chinese/fc/pwsc/papers/p19-09c.pdf

[2] 活化啟德河成效資料:https://www.legco.gov.hk/yr18-19/chinese/panels/dev/papers/dev20190226cb1-1091-1-c.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