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重新描繪福音書的信息,帶領我們多角度思考信仰。

第一,想想第一批福音書讀者可能的狀況:一小群面對掙扎的基督徒,居住在猶太教與異教的兩個世界中,但如今他們不再屬於任何一方,他們帶著愛和拯救的訊息對抗這兩者,使這兩個群體都深感威脅。預料到你可能必須修改你對耶穌的想像,關於他的目的和企圖、他異象中的微妙與能力、他令人頭痛的謎語和改變世界的寓言。

第二,如果這位耶穌眞的成就了獨一眞神的拯救計畫,如果他在十架上和復活中,的確一次解決了邪惡的問題。如果現在讀了這個故事的人們,接受它成為自己的故事·並在這世界中去履行他戰勝邪惡的責任,那麼今天的人們該如何重述這個故事,好讓世界得到這樣的信息呢?這些具爆炸性的文獻,如何能像它們一直以來那樣,再次產生震動世界的力量?  讓我們這個時代的凱撒、希律、彼拉多和該亞法,聽到這位和平君王、萬王之王的時候,感到心裡不安?如果我們在閱讀福音書的同時,心中沒有帶著這個問題,我們最後一定會曲解它們。

第三,如果我身在當時的群聚之中,耶稣會對我說什麼?如果我是躺在擔架上的那個人,在我身上會發生什麼事?如果我是其中一個論斷的人,對耶穌吹毛求疵,提出抗議,他會有什麼反應?如果我是其中一名將耶穌釘上十架的士兵,他會如何看我?

關於耶穌傳革命這個故事時,和一般人想像的不同,公義與和平不會透過對羅馬的軍事反叛來實現,也不單透過以色列赞成或同意各種抱負理想來達成。和從前的先知及施洗約翰本人一樣,耶穌警告當時的人們,當神的國度來臨時,將是種雙重的革命行動。的確,它會推翻世上一切的權力結構,但它同時也會推翻人們之前想像會發生的情況。那麼,這到底會何時發生?如何發生呢?耶穌相信,最後他將獨自一人下到人類經驗的最低點。不可思議的是,透過這樣的行動,上帝要擊敗邪惡,公義與和平將會重新點燃,而整個世界也終將回家。究竟為什麼一開始會有「選民」的存在?根據聖經的說法·造物主揀選以色列的祖先亞伯拉罕

和他的家人,祂用這樣的方式宣告並解決整個世界的問題。以色列被呼召為一個具有目標的民族透過這個民族,神最終要使整個世界恢復常軌。以色列被呼召為世界的光一地上的鹽。建立在猶太山丘上的耶路撒冷,便是他們引以為傲的城市。耶穌在說的是來跟從我,我們能使這些成眞。跟從我,你們就會成為世界的光·地上的鹽。山丘上的城市不會被隱藏,它是為了整個世界的益處而存在的。從他的角度來看,當時的以色列並沒有成功地成為世上的光。許多和耶穌同時代的人們,都是些既急躁又熱心積極的革命分子。神的國度會用什麼方式來臨?這是成為

世界的光的方式嗎?耶穌的答案是個明確的「不」。他呼召著當時的人們,挑戰他們用截然不同的新方式成為神的子民。他莊嚴地宣告神的祝福——但他祝福的全是些不起眼的人心靈貧乏的、哀痛的、溫柔的、愛慕公義的、憐憫人的一內心清潔的一受迫害的一使人和平的。他似乎在說,當眞正的革命來臨時,那些革命者是毫不起眼的。當耶稣第一次發表我們如今所謂的「登山賈訓」時,他其言是在舉辦我們看來像是政治集會之類的東西。他就像在為一場新運動·一個偉大的新目標,召集他的支持者。

關於浪子回頭的故事,在當時的文化中,他的聽眾無疑會想知道,然後呢?大兒子氣清進屋了嗎?他們之後會怎麼發展呢?但這些聽眾跟我們一樣,必須自己找出答案。他在暗示什麼? 這故事到底是在說什麼?故事背後的事實究竟是什麼?它通常被解釋成一個很一般的故事,也就是神對我們這些浪子的愛。在某個層面上,這點是對的。不過,如果你是一位第一世紀時的猶太聽衆,這個故事還意味著更多。你會很期盼聽到這樣的故事一個關於無賴兒子離家到外地,且在外受辱,但回家的時候竟受到熱烈歡迎的故事——為什麼他們想聽到這故事?因為這正是以色列人被擄又歸回的故事!這個故事是關胗神的國度和以色列的解放,這正是他們想聽的。可是耶穌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用這些角色說故事?這個故事的核心在於宴客的理由。當時耶穌受到舊有傳統捍衛者的強烈批評,他們譴責他並未和義人、和宗教的菁英分子一同慶賀上帝的國度,而是和各種混雜的人們一起,包括卑賤的、無用的、或是貧困潦倒的人。在道樣的過程中,他不僅拋棄了自己的尊嚴,同時也威脅到神的尊嚴·甚至是整個民族的希望。

當有人問作者:「耶穌是上帝嗎?」他會換成這個問題:「永生之神是否獨特且個人地存在於耶穌裡面?」。如果你願意相信,你等於將自己交付一場一場透過探索耶稣來探索上帝的旅程。這場旅程並不是私密的或自我中心的。如果這場旅程的起點是在耶穌基督的面容中,認出眞神豐盛的饒恕和醫治大愛,那麼,繼續這場旅程所意味的是在這個世界中參與神的醫治與愛的工作。倘若,正如使徒保羅所說的「神在基督裡,叫世人與自己和好。」那麼,發現自己被牽引到這位神的愛中的人們,也必須參與神和好的工作。你瞧,當我們探索關於耶穌和神的問題時,我們會發現另一個問題。今天,當人們被這位耶稣的靈所擄獲時,會變成什麼樣子?」最好的狀況在於,那些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回答這個問題的人們所組成的教會,他們不光用言語,而是用故事,用象徵,用行動來回答這間題。這就是兩千多年前,在眞實歷史中活著的耶稣,如何能在今日的眞實歷史中活著,並且持續行動的方法。

福音書的內容並不簡單,關乎文化和歷史,從一開始,以色列的整個世界觀便是集中在現實世界中發生的事,也就是眞實的時間與空間之中。希臘人才認為「現實」是浮在半空中的,但這不是猶太人的觀念;或者說,希臘人關切的是想法和信念,而不是關於時空與物質世界中的事實和事件。希臘人可以非常快樂地活在一個極為看重「宗教經驗」的世界中,而從一開始,以色列的整個世界觀便是集中在發生於現實世界中的事,也就是真實的時間與空間之中。希臘人才是認為「現實」是浮在半空中的,而非猶太人;或者說,希臘人關切的是想法和信念,而不是關於時與物質世界中的事實和事件。把「現實生活」抛在腦後。事實上,這正是我們會在某些新約時代的次等或三等著作中發現的,例如所謂的「多馬福音」便是如此。它相當符合目前某些學者的論點,他們並不喜愛神在歷史中行動的這種觀念,而較傾向人人都擁有自己的「宗教經驗」。無論是哪一種類型,這和當代文化能產生相當的共鳴,但它一點都不符合聖經的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