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監察院長人事案,藍綠又在台灣的立法院大打出手了。

台灣大多數人(其實全世界幾乎都是)對於「政治」、「政治人物」、「政治工作者」都充滿鄙視跟懷疑,認為不過就是群領納稅錢在立法院丟水球、撒麵粉的渾蛋,紛紛對「政治」避而遠之。

這主要是因為大多數人對於「政治」的理解,都是源自於電視新聞與網路媒體,但有趣的地方就是:

本來就是有畫面的事件,才上得了新聞媒體,不然一群人好好開會誰要看?

立法院是台灣朝野攻防(物理)的修羅場

但難道立委四年8個會期,全部都在打架嗎?不,這只是記者讓你看到的,畢竟也只有打架的畫面才不會讓你輕易轉台。

況且國民黨立委垂垂老矣(抱歉,蔣萬安)、民進黨立委也已不是當年野百合學運的豪情壯士。因此,耍一些一般人看不懂、媒體不感興趣的檯面下操作,大多時候反而更能夠達到政治目的。

那大動作的抗爭究竟是為何?

檯面下的政治操作之後再談。今天先講講這個乍看之下破壞形象的抗爭行為,究竟是為了什麼?

政黨所有的對外發言與政治動作都是「行銷」的一環,會影響大眾對它的認知與定位,因此政黨要盡可能對所有公眾議題表達立場,形塑出政黨在一般人民中的印象。(所以不要動輒批評政黨作秀,更多時候是你沒有投注應有的關心)

因此,「大動作抗爭」就是政黨所選擇的行銷手段。那這個手段所要達到的目的就有多種可能:

  1. 表態:
    政治當中,表態既是「目的」也是「手段」,通常越激烈的表態,就代表越強烈的支持/反對力道。它讓一般民眾知道政黨的立場,既能鞏固自身支持者、也能做為日後批判對方的依據;偶爾也是向利益團體交代,證明他們曾經為這個議題付出過努力。
  2. 交換:
    這更容易出現在兩大黨之間。當一個法案充滿「正當性」,但是出於特定對象的壓力(很多時候是財團),或因為執政黨自身的政治考量,而必須否決該法案,那就很可能與在野最大黨達成私底下的默契。在野黨利用激烈的抗爭,給予執政黨暫緩通過法案的理由(朝野尚無共識、需要凝聚意見......),而之後執政黨當然會透過一般人關注不到的方式,給予在野黨一定程度的好處。
  3. 擋下(抗爭者眼中的)惡法:
    這與「表態」不同的地方之處在於,它有明確的目標,而且絕對不只是玩玩而已(前陣子有個黨就好像只是玩玩)。這很常出現在沒有資方包袱、較具理想性的政黨,包括幾十年前的民進黨或是如今的時代力量,通常手段激烈、不惜癱瘓議事,當然也要負擔起後續的賠償,甚至法律責任

抗爭的尺度是模糊的、警察的權力也有其限度,這是永遠無解的難題。

激烈抗爭不行嗎?

就我個人的立場,激烈抗爭在一些狀態下絕對有其正當性,以香港的案例來說,香港人已經退無可退,當然就只能走上街頭;但以台灣的立法委員來說,這是一群在媒體、網路上擁有話語權的政治人物,動輒癱瘓議事,更顯得只是在掩飾自己的胸無點墨。

陳菊的人事案充滿爭議,但是國民黨選擇直接癱瘓議事,無非就是愚蠢而已。對,就是這麼直接,愚蠢。政治是人的場域,笨的政治人物就會做出笨的政治判斷。很多時候,一個政黨可能為了擋下錯誤的法案或是人事案,選擇用激烈抗爭的方式,但也會因此放棄質詢被提名人的機會,造成這個提名的荒謬無法被大眾理解,大家始終不知道你到底在反對什麼。(但這背後有沒有「交換」的可能,就讓大家自己去觀察了)

如果因為陳菊是民主鬥士,就可以忽視她不適任監察院長的理由,那不就無視五院院長的政治責任,而淪為酬庸了嗎?

之前中選會主委李進勇的任命案,也是民進黨明目張膽在安插自家人馬,但在68席的優勢下,要擋下這個任命案幾乎是不可能,不如透過實質審查來凸顯這個任命的荒謬之處,但國民黨依然只有霸占主席台這個一百零一招。

這個抗爭對我一般民眾有什麼意義?

不要只是當作茶餘飯後的話題。去瞭解這個抗爭背後的原因,不會讓你下頓飯更好吃,但會讓你的下一代更幸福,真的。

激烈抗爭可能違反法制,但抗爭更有機會改變法制。法制,並非絕對的存在。《翻攝自 Freedom Hong Kong 臉書》

一樣的老調重彈:在政治場域出現的議題,攸關每一個人的權益。飯裡面有沒有不該出現的原料、買東西會不會被騙、上班拿不拿得到薪水,這種芝麻綠豆大的小事,或是你出國會不會被引渡到中國、你會不會動不動被抓去關、警察可不可以打死你的大事,通通都是政治。

試著去理解政壇現在的焦點是什麼議題,包括訂閱不同政黨要人的粉專、看看多方不同的意見,也試著去讀讀看「真的沒有很複雜的法案」,可以幫助你看清楚,誰才是真的站在老百姓著想、誰又是嘴上一套卻做另一套。


議題練習:

  1. 針對2014-2018年的焦點法案「勞基法」抗爭,請試著分析國民黨、民進黨、時代力量在不同時期的立場變化,嘗試推論每個政黨背後的考量,並思考法案本身的優缺點。
  2. 針對2019年的焦點法案「反滲透法」,請嘗試閱讀法案內容,並分析這部法案針對「保護台灣」的實際效用。


  • 以上除明確提到的政黨名稱之外,所有「執政黨」、「在野黨」等,都指涉政治中的相對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