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Damodardas Modi)。
Credit: GovernmentZA @flickr CC BY-ND 2.0

中印邊界糾紛是一個典型的,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由於一件微小的衝突,最後卻對世界造成極大影響的案例。儘管衝突的規模不算大,這投在波心小石所激起的漣漪,正在鬆動印度的不結盟傳統更靠近美國,而且正值中國焦頭爛額於美中冷戰之際,時機不能更糟了。

雖然中印雙方很快和解,但是印度群情激憤,不止禁了中國的app,更加強邊界駐軍,中國也隨之在新疆部署新的戰機,而曖昧的俄國依舊出售武器給印度。甚至連打「台灣牌」的呼聲也大幅出現在印度媒體與智庫,增強與台灣的情報分享、擴大軍事合作以及提升外交與經貿關係的呼聲不絕於耳。

崛起中的印度,本來是中國推銷過剩產能的最佳市場,也是中國企業複製「中國模式」的大好機會,在許多地方甚至比「一帶一路」更為吸引人。現在天賜良機給莫迪總理移轉國內不滿、提升支持度,印度對於中國軍事與情報的警戒更勝以往,而且隱隱有中印脫鉤之勢,這是中國的噩夢,卻是包括台灣在內周邊國家的機會。

E

無法擺脫的中國資訊戰

2007年俄國駭客癱瘓了愛沙尼亞的政府部門、銀行、醫院,電信公司和媒體,令世界震驚,媒體因此忽略了中國正在快速發展的網路戰力。中國的中央軍委會在1997年成立網路部隊,瞄準歐美電腦系統,2003年提出三戰,開始快速擴張網路作戰能力。當時美國政府忙於以駭客攻擊伊朗、伊拉克與北韓,並未投注過多心力於中國。直到2013年的Mandiant報告後,歐巴馬總統才開始注意中國,據估計美國遭受的商業與科技網路攻擊,有八成可能與中國相關,甚至連F-35軍事機密都遭竊。

其實印度同樣受到大量來自中國的網路攻擊,據說2017年Sukhoi 30戰機墜毀,就是受到中國的駭客攻擊所致。而2018年的網路攻擊,有35%來自中國,另一份報告則估計2010-2018年,55%的網路攻擊來自中國。

中國瞄準的目標不僅僅是軍事情報,最多的其實是印度的基礎設施,以及通信、後勤與技術部門,一旦衝突,中國要求具有摧毀國家基礎設施運作的能力。在2015年,IEEMA(印度電子電氣製造商協會)要求全面禁止在印度電力產業使用中國設備;據說印度2012年國家電網故障,便是由於網絡攻擊所造成。

中印脫鉤之勢對台灣的影響

其實2015年時,五眼聯盟私下給印度一份報告,說明中國已經在印度不知情的情況下,監視印度政府與大企業長達十年之久,印度也隨之開始展開各種網路作戰準備。但是印度面臨的困境是,即使可以禁止中國的軟體與app,事實上印度的資訊與通訊硬體,幾乎都來自中國,在這種情況下,要完全擺脫中國資訊戰的陰影實不可能。

因此印度國安部門開始呼籲,印度要逐漸擺脫中國製造的硬體,改向美國、台灣或南韓尋求無中國成分的資通硬體。台灣的朋友立刻可以發現,這其實正是中印脫鉤的開始,也可能代表某些台灣企業的機會。

E

印度也有人呼籲,要是印度加入G7成為D10,可以聯合民主國家擺脫對中國資訊與通訊軟體與硬體的依賴。其實所謂的民主十國(D10)中,日韓意見略有不合,韓國總統對於國家統一的渴望,使得其對中國的態度也未必與其他九國一致,我倒是覺得以台灣的資通製造能力,就算加入D10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