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一開始是想辦紙本報紙,而且想要辦一個晚報。

 我的想法很簡單,因為當時只有一份晚報是《聯合晚報》,《中國時報》所屬的《中時晚報》已關閉。早期對台灣很有貢獻的《自立晚報》後來也結束了,所以剩下一份《聯合晚報》。我認為台灣社會如能辦一份本土的晚報與聯晚競爭,就可以有不同的聲音,而且以台灣知識份子能寫的文章,探討台灣問題,這份報紙一定比《聯合晚報》好。

但在籌備過程,很多人就開始勸我說:「不要辦紙本,會傾家盪產!」當時算一算,一年很有可能要賠上5、6 億。尤其是要克服發行的問題,非常困難。因為,早上送報生可以送4 份日報(自由、蘋果、聯合、中時);晚報送1 份就只有《聯合晚報》,如我們另辦晚報,原有送報系統不一定會替我們送。若我們必需建立自己的「發行系統」,成本絕對非常高。

加上很多朋友都說:「現在年輕人很少看紙本報紙,都在電腦、手機上看新聞,所以建議應該辦網路電子媒體。」我後來想想很有道理,如果要讓更多年輕人接觸,可以影響他們,就是要有電子網路媒體。

況且,我們不是資本家,也不是財團,我們只是有理想、有良心的醫師而已。我要開始辦報,當然從自己身邊朋友開始邀請,也大都是邀請醫界朋友,希望他們一起來辦報。但大部分都不贊成並都說:「穩死的!會破產,而且持續不久。」他們舉例說如康寧祥辦《首都早報》、呂秀蓮辦《玉山週報》都經營一年就關起來,甚至連《自立晚報》、《台灣日報》也都無法存活。

我當時想很久,在學生時代,我們什麼資源都沒有,辦黨外雜誌時,大家都很窮,還要被抓去關,我們還是在做!現在65 歲,不能說什麼資源都沒有,雖然不是很有氣力,但也有一點點累積,如果連這個都捨不得奉獻出來,我們整日想說要獨立建國那麼遠大的目標,說我們想要看到一個新而美麗國家,怎麼有可能?

我認為「如果辦報都辦不起來,不打拼,剩下的就不要再想。」所以,我也是跟朋友說,「每個人出10 萬,出10萬你們不會破產,讓我來做!」我那時就是抱著這樣的心情勸募,結果很多朋友說:「好啦,穩死啦,10 萬拿去,算是贊助,這種投資永遠不會賺錢,一定是有去無回⋯⋯」等語,我則回應說「要不然就當成是白包給我,因為你說我穩死的!」最後我募得約5,000 萬資金。當時想若是辦網路電子報,大約可支持個3、4 年,所以就開始辦了。

《民報》辛苦走過了6 年

剛開始辦《民報》,就遇上太陽花學運,學生攻入立法院,《民報》是全台灣第一個將立法院影像傳送出來的媒體,甚至放送到全世界。當時其實並沒有帶什麼設備,但是我們的工作人員與學生很熟,學生要衝入立法院,他們就跟著進去了,在現場就用一雙拖鞋夾著平板電腦,開始將立法院現場的畫面即時轉播出來,隨後《民報》又出了紙本特刊,旋即爆紅,一路前行至今已經有6 年。

因為《民報》並沒有積極拉廣告或其他可以營利的業務,主要開銷是記者、編輯等人事費用,還有支付稿費給作者及辦公室費用。所以,大約是每一年消耗1500 萬,3 年後,5000 萬的資金就快用完,所以第四年和第五年都有再增資,到第五年結束,還是必須增資時,股東們就建議:「⋯⋯是否不要增資,改由基金會運作,大家不要擔任股東,否則每次開股東會都要勞師動眾,邀集2、300 位股東,每次報告都是虧損,也不太需要開會,反正大家要支持就捐款,總共6 年來已經大約花費了9000 萬資金,對於不是財團也沒有政黨支持的我們來說,已是沉重的負擔。」所以在第六年就改由民報文化藝術基金會運作至今。

《民報》的特色

在這期間有幾件事情讓我感覺相當安慰,第一是海內外留學生和海外鄉親,不只是在北美洲,甚至包含在港澳與歐洲許多關心台灣的人都在看《民報》。因為他們認為《民報》最有台灣意識,而且許多真正關心台灣的作者投稿到《民報》,若是辦紙本報紙是無法影響到海外那麼多關愛台灣的讀者。網路電子報確實是讓海外很多台灣人得到精神上的支持,也讓他們有一個發表的園地。因此《民報》成為海內外台灣鄉親的精神食糧,這是《民報》的一大收穫。

其次,國內只要是台灣意識較強的學者很多都在《民報》寫文章,因為4 大報只有《自由時報》還有本土意識,《中時》與《聯合》都是親中媒體,至於《蘋果日報》基本上較無政論文章,該報是以體育影劇與社會新聞為主。但《自由時報》的政論大抵只刊讀者投書,每篇都是短短5、600 字的文章,而我們《民報》專欄作者文章常是每篇約有1500 到2000 字,這樣的文章《自由時報》比較不會刊登。所以,《民報》成為真正能發表文章的園地。

各行各業與各領域中真正在思考台灣將來發展、台灣前途與台灣意識者都能在《民報》寫文章。而且,我們不會干涉作者文章內容,只要不是謾罵、侮辱、誹謗的內容,而且言之有物,《民報》都會讓作者自由發揮。即使我們的記者撰寫報導,我們也從來不加以干涉或限制,完全尊重記者的媒體專業。

第三,《民報》很重視國際新聞與國際報導面向,因為我們認為除了關心本土外,也要了解世界。而且最重要的是對中國的批判和分析,我們對中國的專制獨裁、侵犯西藏、維吾爾族、香港的人權,是站在普世價值給予受難者聲援;對中國收買台灣媒體、進行統戰和滲透各行各業,《民報》都是最早予以揭發並強力批判,可以說是不畏權勢,維護台灣主權最重要的媒體。

第四,《民報》是台灣媒體中最有文化方面的報導與文章,例如有人物專欄、有書摘單元介紹好的書,甚至也有台語文專欄和藝術音樂評論,所以在人文、歷史、文學、藝術方面,《民報》都有兼顧這些領域的園地。

另外,《民報》除了電子與網路上以外,也曾出版同名雙月刊雜誌,每期都以台灣一個縣市地區為主題,介紹每一縣市的歷史、地理、人文背景,甚至地方特色,這也是《民報》對台灣本土文化重視的呈現。所以,《民報》這6 年來的特色是和其他媒體有所不同,我們至少問心無愧,堅持理想在辦報。


書名:我的人生交響曲:陳永興七十自述
作者:陳永興
出版社:玉山社
出版時間:202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