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力求結合文學與大眾文化的文學雜誌

我看過許多文學雜誌,沒有一種像野葡萄那麼奇特,以明星作為封面人物,使用大量全彩頁,以類似時尚雜誌的方式編輯整本雜誌,即使皇冠雜誌也沒作這種大膽的嘗試。手上有三本野葡萄文學誌,原本只想要兩本就好 (想到家裡的雜誌們在書架上沉睡已久),但是在逛書店翻雜誌的時候,發現架子上的野葡萄竟然是「熄燈號」,以後不會再出現了,於是趕緊拎起一本帶回家。


回家後翻開「最後一集」,內容與之前兩本沒有兩樣,份量和精彩程度沒有在最後關頭縮水,只是不到幾頁,就看到它的休刊聲明。休刊的文字相當明快,寥寥兩三百字便將這本文學誌的生存困境,還有編輯群對這本雜誌的肯定與不捨交代一清兩楚。我盯著這幾行文字,「唉~~」,在文學院染上的多愁善感症候群又發作了,十幾分鐘過去了,看了後面那麼多精彩的文章,但是休刊語的幾句話依然在腦海徘徊不去,徘徊不去的原因固然是捨不得一份文學刊物又從書店架子消失,不過想到閱讀過去兩期刊物的疲憊經驗,心中有些納悶,總覺得休刊聲明所提到的「大環境」並不是讓野葡萄無法生存的關鍵原因。現在,距離2006年12月已經有9個月了,我終於能將這種感覺化為文字,交代清楚。


《野葡萄》的人物採訪是這個文學雜誌不錯的地方,Q & A 總是比論文更讓人印象深刻,不過野葡萄每期的「人物採訪」採訪的人太多,可是除了一兩位,其他的談話內容就不是很多,而且內容編排的密密麻麻,一頁裡頭往往有一千多字,排了那麼多字,就算頁面全彩,人物照片鮮明像時尚雜誌,也很難讓人產生類似閱讀坊間流行誌的效果。


書的廣告和雜誌主要內容混雜

幾乎每個單元後面都有書本全頁廣告,書的廣告在文學雜誌裡固然不可或缺,但是裡面的廣告太多了!而且多到令人昏頭轉向!廣告數量之多、密度之大,連《皇冠》都望其項背。除了某一種文學作品的全頁廣告,好幾頁《野葡萄》分類的推薦書區,還有每個單元的「延伸閱讀」的廣告。只是大量廣告對閱讀者來說,並不是「福音」。不僅容易讓人眼花瞭亂,也讓整本雜誌看起來就像一本出版社或大型連鎖書店的產品型錄,而失去了文學雜誌應有的質感。


雜誌封面的大明星跟他/她手上拿的書,沒有太大的關係

每一期的封面人物都有專訪,但是專訪的問題多與文學沒有直接關係,談的大半是明星最近出了什麼專輯、音樂創作理念,跟閱讀相關的問題不多,而且問答的篇幅佔整個Q & A不到二分之一的份量。這樣的人物專訪固然滿足星迷某些好奇心,但是真的能引誘他們閱讀嗎?能說服歌迷們去閱讀封面上的書和此部份「延伸閱讀」的書?

明星手上拿的書,與明星本人,沒有太大關係

據個人的閱讀經驗,那些明星幾乎沒有在專訪內容中表明他有多喜歡那本「手上書」(也就是封面明星手上拿的那本書),甚至在專訪內容中明星也沒有表現想要閱讀此書的強烈意願。我們不必去斤斤計較明星熱情的推薦和想要閱讀的理由,到底是不是出於真心還是捏造,不過《野葡萄》編輯群似乎沒有善加利用這些明星的影響力。


《野葡萄》第40集封面人物是吳克群,在專訪中提到《香水》、《紙牌的秘密》兩本小說,直言這兩本小說對他有很大的吸引和影響力,但是這兩本跟明星這麼緊密的小說卻沒有得到《野葡萄》編輯們的青睞。兩本書沒有上封面,在「延伸閱讀」的書當中也沒有特別安排,沒有歌星的簽名,也沒有吳克群本人的推薦詞,完全沒有!只有呆板的定價、出版社、書背詞(或是制式的文案詞)。


另一個典型例子是莫文蔚,手裡拿了《150cm Life2》,可是翻開「幸福單人房」的內容,根本沒有任何關於這本書的討論,只有「延伸閱讀」的一小格有書照與文案。難道莫文蔚這些出現在封面的人,拿書只是來作廣告?即使如此,也要想辦法弄得像電視廣告中的「產品代言」!讓讀者去相信明星對這本書確實頗有好感,不然就失去原先設計的意義了!文學誌的編輯者似乎不了解這點!儘管莫文蔚在「幸福單人房」提到自己「經常一個人關在房裡讀劇本」,Peter Shaffer《阿瑪迪斯》是她「心目中的最愛」;又提到喬治‧歐維爾《1984》這本書令她印象深刻,這些「重要」的東西卻只被放在84頁右下「關於閱讀」的深色小方框內。這樣的安排怎能讓莫的歌迷對這些書有興趣呢?

曾被莫文蔚代言的「150cm Life 2」

《野葡萄》的定位不夠明確,編輯手法也難吸引、形成一個堅實的讀者群

出現在《野葡萄》文學誌有各式各樣的人,有歌星、文學研究者、影評人、攝影家、純文學新進作家、繪圖者,連卡神--楊蕙如都出現,究竟文學誌要吸引什麼樣的讀者?希望什麼的人成為忠實訂戶?這不只是整本雜誌的形象問題,與雜誌的生存有重要關係。


市面上已經有聯合文學、印刻文學、文訊、幼獅文藝、皇冠等這些調性不同的文學雜誌存在,如何從這些現有的文學雜誌閱讀者獲取他們的注意力,讓這些人也成為《野葡萄》的讀者,是一個重要關鍵。再來是,金石堂、誠品這些大型連銷書店出的閱讀誌,兼具多種功能 (書本的產品型錄、文藝活動、作家出書訊息等),而且還有一些文學雜誌常有的內容:作家專訪、簡短詩文、小說的節錄等等。《野葡萄》標榜的封面、彩頁和類似流行誌的方式,其實金石堂、誠品這些閱讀誌也能做到,不做恐怕不是人家的能力不夠而是考慮到自身的形象。


我不認為《野葡萄》能跟上述的文學雜誌和書店的閱讀誌那裡得到大批的讀者,薄弱、過於龐雜的內容縱使能使閱讀這些雜誌的人目光停留一陣子,但是不太能夠讓他們掏錢購買雜誌,甚至成為訂戶。至於那些不是文學雜誌和書店讀者的人,以及從來不閱讀的人,《野葡萄》以時尚流行誌的方式編輯,以明星為封面人物的作法,雖能引起他們的注意,但由於明星人物專訪的部份只佔整本雜誌的極少部份,而Q & A的內容也多跟文學、閱讀沒有直接的關係,加上編輯群也沒能有效結合「封面書」、「延伸閱讀」與「人物--明星」三者的關係,因此這本雜誌不具備條件,讓那些僅被封面明星吸引的人非購買它不可。


除了缺少讓人非購買不可的條件,《野葡萄》裡推薦、廣告的書各式各樣、數量龐雜,雖然做了分類,但僅僅分類了section內的書本而已,整本雜誌的書廣告連同「延伸閱讀」在讀者的目前,依然一團混沌。《野葡萄》文學誌自身定位為「閱讀」的「流行情報誌」,「情報」如果沒有用「類型」、「題材」這些易操作而讀者易接受的方式來整理、分類、呈現,形同沒有分類。要知道市場上出現哪些新書非常簡單,只要到書店走走晃晃就可以,再說現在的書店分類精細,只要記憶不要太壞,照著一定的路線走,一般人就能迅速將這些新書的訊息分類別類,彙整起來,進入大腦。除了實體書店,網路書店還有出版社的網站擁有大量的書照片和介紹,又提供「搜尋」讓讀者迅速知道這本書的定價、出版社和內容概要,《野葡萄》文學誌除非採用獨特的分類方式,能夠提供網站上面沒有的訊息,或是比部落格更有效地整合各方讀者的意見和書評,不然沒有什麼理由讓人非買不可。

雜誌的定位還不夠明確

結語

《野葡萄》的休刊聲明將刊物的終結原因,歸咎於大環境,也就是台灣的閱讀人口逐漸萎縮,閱讀文學雜誌的人越來越少。簡短的休刊聲明對雜誌遭遇困境點到為止,面對讀者,編輯者不必鉅細靡遺解釋下去,只是有心打造21世紀文學閱讀誌的編輯們,是否意識到大環境以外的問題?也就是刊物本身的排版、內容、定位問題?


《野葡萄》過於密集的文字排列,讓這本雜誌讀起來沒有讀時尚雜誌的輕鬆,反而比讀皇冠、聯合文學這些老牌文學雜誌還讓人疲憊。再者,書的廣告與雜誌主要內容混雜,彼此欠缺相互的照應關係,整本雜誌看起來像出版社型錄、大型書店的產品型錄。第三是《野葡萄》自身引以為傲的設計--封面採用明星照片,並沒有發揮特別的效用,因為與封面明星相關的人物採訪僅佔雜誌內容的一小部份,Q & A與文學與閱讀相關的內容不多,加上編輯群欠缺行銷概念沒能有效整合此部份的延伸閱讀、專訪內容、封面書,因此能否喚起那些星迷的閱讀興趣是個問題。


最後一點,《野葡萄》定位不夠明確,大小通知,網羅各式各樣書的廣告和藝文資訊,企圖吸吶閱讀文學的人還有不愛閱讀文學的人,卻沒有創造出讓這兩種人非買不可的條件。雜誌自身定為閱讀情報誌,但其分類方式與出版社、書店型錄相似;所提供的書的訊息,用網路也查的到,而且沒有比部落格更有效整合各方讀者的意見和書評,就情報提供的功能來說,這本實體文學誌並沒有比實體型錄、書站出版社網站、部落格優越,沒有讓人非買不可的理由。


以上是個人閱讀《野葡萄文學誌》的幾點感想。我不認為大環境是讓它消失的主要原因,因為它某些重要的設計並沒有發揮應有的功能,因此只能吸引住讀者的短暫注意力而不能讓人的目光停留,之所以如此,我猜:跟編輯們的一些迷思有關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