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爭與屈辱面前,你選擇了屈辱!可是,屈辱過後,你仍得面對戰爭!』 /溫斯頓.邱吉爾

歷史的大現場,其實往往跟街角發生的瑣事相去不遠,沒有道理可言,是人類宿命的必然?或者是腦波受到外力控制?我想,這件事也是如此(咦?斗膽抄襲衛斯理的風格)...話說有A和B兩人,由於害怕鄰居大流氓C肚子餓了會生氣,跟班的小流氓D也會跟著不開心,所以叫住旁邊的路人E,要他自願往身上割一塊肉,好拿來孝敬給C...

呃...您以為我在開玩笑?

在『歷史上的今天』專欄中,9月29日,確實記載著這件荒唐事…那就是在距今82年前,西元1938年的9月29日,藉由英國、法國、納粹德國與義大利王國,所謂當年歐洲四大強權領導人的聯合出席下,大家齊聚在德國慕尼黑進行了高峰會議,並於緊張對峙的「民族自決」和「公平待遇」的拉扯下,最後通過決議,正式簽訂《慕尼黑協定》(Munich Agreement / Münchner Abkommen)…把有近300萬名日耳曼族居住的捷國屬地『蘇台德』地區(Sudetenland),無異議割讓給納粹,以化解可能一觸即發的邊境衝突。

整個協定的簽署經緯,我們在西方近代史教科書裡都一定讀過,代表西歐民主政權的兩大指標-大英帝國和法蘭西共和國的首腦:英國首相張伯倫(Arthur Chamberlain,1869-1940)與法國總理達拉第(Édouard Daladier,1884-1970),為避免與崛起一方的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1945)爆發正面衝突,同時也不願看見一戰的傷亡再次重演,或許也希望歐陸的和平能長久延續,所以完全相信,毫無保留的採納希特勒於會議上所做出的決心與承諾…

『這會是我希特勒和納粹德國最後一次對西方世界領土的要求!』

這是不是張空頭支票?塔羅牌或占星術老師可能只會告訴你,牡羊座的希特勒是天生的行動派,更是絕無僅有的演說家,沒辦法預測幾年之後的發展,所以一心求和(沒有不敬的意思!)的張伯倫與達拉第,全力配合著希特勒與義大利王國總理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1883-1945)兩人所提出的條件,用簽字同意的授權方式將蘇台德地區讓渡給納粹…也就是以積極的「綏靖政策」來尋求整體的和平。

我來求和?


英文是「綏靖主義」(Appeasement),意味著姑息,若用中文的解釋,則是安撫、平定。辭源可見《左傳.成公十三年》:「文公恐懼,綏靖諸侯,秦師克還無害,則是我大有造於西也。」,是的,不斷退一步、退一步,最後就給他退到海闊天空…跌到腦袋空空也。

當然,《慕尼黑協定》的脈絡,就誠如文前所寫到的…有A和B兩人,由於害怕鄰居大流氓C肚子餓了會生氣,跟班的小流氓D也會跟著不開心,所以叫住旁邊的路人E,要他自願往身上割一塊肉,好拿來孝敬給C...但慕尼黑會議裡顯得離譜的是,領土被瓜分出去的E,也就是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居然沒有出席這場『自割會議』的資格!

我也來求和?


誇張的是,即便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大聲疾呼,也透過各種外交管道與國際呼籲,拜託英、法兩國千萬別做出錯誤的決定,但就在兩位領袖於協議書上簽字之後,A和B兩個天真傻蛋,不,是兩位和平使者,則以民主老大哥的姿態警告捷克當局,要他們以大局為重,切莫因自私而壞了世界和平的穩固!

白話文大概是這樣,『咳!聽好啊!如果你們捷克斯洛伐克不同意割讓蘇台德地區給納粹德國,哼哼!那英國和法國也就從此不再依循《互助條約》,前往干涉和協防捷克國安事宜。換句話說,你們若不願意割地,哪天被希特勒入侵而不幸滅國的時候,我們英法也不會同情你們啦!聽到了沒啦?』哇!泱泱大國竟用著類似地痞無賴的手段,來脅迫無辜的捷克低頭!

當時作為英國下議院議員的邱吉爾(Sir Winston Churchill,1874 - 1965),面對張伯倫的簽字,不只強烈表態反對,還直言道「我們已經遭到一次完全、徹底的失敗」!但他的發言卻引來諸多黨員同志的抗議,還曾一度因立場不同而遭到選區內自家黨部的彈劾(最終幸運地以3比2的信任票保住席次)。


『我從德國帶回了保持尊嚴的和平…我相信這就是我們一個時代的長遠和平!』

通常,『歷史上的今天』多半是以諷刺或悲劇收場,這則同樣也不例外,就在張伯倫帶著這份協議,興高采烈地返回英國倫敦,向全體國人保證『我從德國帶回了保持尊嚴的和平…我相信這就是我們一個時代的長遠和平!』之後...不到半年,言猶在耳之餘,西元1939年3月中旬,納粹德國的坦克大軍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一口氣併吞捷克斯洛伐克!

可笑的是,氣急敗壞的張伯倫,以正式外交信函來向希特勒與納粹德國政府表達最嚴正的抗議時,納粹德國外交部卻憑藉著『缺乏政治、法律與道德的一切基礎』之理由,拒絕對侵略捷克一事作出任何回應,表明英國的求和價值已經被利用完畢,簡單來說,就是一句:

『誰理你們?』

這,就是血淋淋的歷史現場。

尾聲:

除了『在戰爭與屈辱面前,你選擇了屈辱!可是,屈辱過後,你仍得面對戰爭!』這句警世名言之外,二戰落幕後,邱吉爾再次回憶當年的歷史現場,表明這是一場非必然的戰爭,而且可以提前避免或制止悲劇的發生,但就歸咎於英國人的不明智、大意(麻痺)和好心腸,而讓獨裁者(壞人)重新武裝,釀成無法收拾的大錯。